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轻量化设计在汽车工业、航天工业等领域的发展,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塑性材料等轻质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连接方法已经很难实现这些轻质材料的连接。作为一种新型的连接方法-自冲铆连接技术,呈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具体开展的工作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采用ANSYS/LS-DYNA软件分析铆接过程中基板的材料变形、流动情况及成形接头中的应力/应变分布,推测成形接头中危险部位将会出现在铆钉头与上板接触部位、铆钉管腿与下板接触部位。AA5052自冲铆接头的金相试验和硬度测量结果表明,塑性大变形部位的材料由等轴晶粒拉伸成为细长的纤维组织,晶粒结构尺寸被大幅度细化,产生了加工硬化效果。与母材硬度(72.3HV)相比,最大硬度提高了40.6%。2.学生氏t分布对静力学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0°接头的抗剪切强度最高,30°接头最低。随着预成型角的继续增加,强度增大。60°接头的位移变形和能量吸收最强。基板厚度和宽度增加,接头最大抗剪切强度提高40.1%和12.6%,变形位移提高11.7%和14.9%,能量吸收提高75.0%和11.7%。两颗铆钉接头(SDL和SDT)最大抗剪切强度提高88.2%和99.6%,变形位移提高39.0%和25.8%,能量吸收提高154.8%和115.6%。三颗铆钉接头(SMI和SMO)最大抗剪切强度提高175.2%和163.3%,变形位移降低17.6%和35.2%,能量吸收增加187.9%和130.4%。基板预成型角、厚度、宽度、铆钉数量及其分布结构对接头的宏观失效模式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测试接头失效模式均为下板脱离铆钉和上板。失效断口分析表明,上板中断裂路径由中心向两侧扩展;下板中膨胀部位为失效的最初部位。上板变形特征对接头变形位移有直接影响。下板变形特征及其过程对接头变形位移和抗剪切强度有直接影响。3.自冲铆接头主要疲劳失效模式为下板断裂;断口表面存在黑色微动疲劳磨损产物。当疲劳载荷较大时,基板宽度、铆钉数量及其分布结构会使上板成为失效部位。基于变差系数法,选择二参数Wemull分布对疲劳寿命数据有效性进行分析。获得双对数坐标下疲劳数据的最小二乘拟合直线及其二参数幂函数方程,分别为NN=107.139F-4.799、NW=109.578F-7.158、NSDL=107572F-3.397、 NSDT=108.673F-5.112、NSMI=108.687F-4.531和NSMO=109.105F-5.005。基板宽度、铆钉数量及其分布结构对接头疲劳寿命和F-N曲线的斜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铆钉数量的增加,其分布结构对F.N曲线斜率和疲劳强度的影响程度减弱。提出首要和次要承载顺序的存在,并发现疲劳断裂表面为首要承载顺序的所在位置。失效断口分析表明,上板断裂,疲劳裂纹萌生于铆钉头与上板接触部位;下板断裂,裂纹萌生于铆钉管腿与下板接触部位,损伤区域自铆钉管腿底部向上蔓延和扩张。铆钉表面黑色物质元素分析结果表明:Al元素含量最高,即其所在位置处发生了剧烈的微动磨损。因此减缓这些部位的摩擦作用,可提高接头疲劳寿命。4.粘接-压印复合和粘接-自冲铆复合接头中的承载部位分别为压印互锁和自冲铆互锁结构。学生氏t分布对静力学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Y2纯铝(Y2)粘接接头相比,压印、自冲铆接头及它们与粘接的复合接头的抗剪切强度提高8.0%、231.9%、21.3%和246.2%,失效位移增加221.4%1271.4%、178.6%和978.6%,能量吸收增强300%、4186.4%、254.6%和3800%。与T型自冲铆接头相比,单搭剪切自冲铆接头抗剪切强度增加169.3%,变形位移和能量吸收降低188.2%和52.3%。与Y2压印和自冲铆接头相比,AA5052压印和自冲铆接头的抗剪切强度增加117.6%和70.2%,变形位移增加-25.2和9.5%,能量吸收增加45.5%和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