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思概念”是学生在学习完新知识后所产生的模糊或是不正确的个人认识。“迷思概念”是新知识和由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原有类似知识等复杂因素构建的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迷思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不利学生物理观念的建立。动力学部分在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基础与决定性作用,因此准确定位学生动力学部分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及其产生原因,并据此转变这些“迷思概念”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设计通过调查,测试等研究方法揭示出我国北京地区学生在动力学部分存在的较为普遍、经典的“迷思概念”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及手段。针对高中学生动力学部分概念理解情况,本文共完成三部分研究:第一部以北京地区三所普通高中为对象,调查了普通高中学生动力学部分“迷思念”的现状。调查手段包括教师访谈和学生试卷分析,基本掌握了学生“迷思概念”的存在现状;第二部分是动力学概念测试量表的编制和对施测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与对比。通过预测,在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采集海淀区两个不同层次学校以及郊区一所普通高中共计184个有效样本。测试结果表明:学习完动力学部分知识后,很多学生在相关联概念上仍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例如力和运动这两个概念间的联系等。此外,本文还研究对比了海淀区和通州区的高中生,以及同处海淀区两所学校的高中生动力学部分概念的理解情况。第三部分针对学生“迷思概念”的产生原因及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及教学方法。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国物理概念教学理论体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物理概念教学的重新思考,达到转变“迷思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