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里森作为一名出色的非裔美国文化代言人,她熟练的运用黑人的传统表现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了在白人主导的文化中,非裔美国人民的挣扎及努力;而她自己作为处于美国文学边缘的黑人女性作家也一直在为黑人文学作品争取其应有的地位。综观莫里森的创作生涯,我们不难发现,用美国黑人自己的声音展现、重构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她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与特色。莫里森用实在且生动的黑人方言来叙述美国黑人受压迫、受排挤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使被压抑的黑人的声音得以呈现。对于莫里森关注受压抑的黑人这一艺术特色的研究并不罕见,且可以说是国内外莫里森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不同于以往针对莫里森某部作品该主题的探讨研究,也不同于前人对于莫里森整体文化立场的阐释叙述,而是旨在以同样关注被压抑者声音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女权主义理论为背景解读莫里森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中体现的被压抑的黑人声音,目的在于将莫里森的小说置于较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分析其特色,为国内莫里森研究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论述,并为读者解读莫里森的作品提供相应的理论背景。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论述莫里森小说的主题所体现的对被压抑黑人声音的关注,另一方面是论述莫里森为表现这些受压抑的声音而采取的写作手法。其中,第一部分为本文论述的重点,主要是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女权主义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进行分析。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表达了对于黑人被压抑、被扭曲的审美观的痛惜,其反映出的殖民文化与霸权文化的冲突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研究的焦点之一;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透过被忽视黑人的视角重新解读黑人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以达到重构黑人历史的目的,这与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性表达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成功塑造了一个勇敢独立的女黑奴,并赋予其惊人的女性力量,这同女权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并且颂扬女性特有品质的主旨相吻合。第二部分的表达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和碎片化写作方式作为论述对象。美国黑人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处处受压抑、处处受限制,因而时常会向一些超自然力量寻求排解,所以在其自身文化传统中有着许多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同时,黑人群体由于长期受压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在言说其经历时语言难免断断续续、破碎不堪,使用碎片化的写作手法恰好能够表达出这些被压抑者的难以言说的苦痛。综上,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用美国黑人自己的声音展现、重构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通过关注被压抑的黑人的声音来体现这一主题是莫里森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由于莫里森的这一关注与后殖民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些主旨不谋而合,因而结合这三个理论对莫里森的小说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对莫里森小说特色的进一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