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康平县、彰武县等四县(旗)为典型代表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该区域4个时期(1987年、1995年、2004年和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把研究区域按生态脆弱要素分为轻度生态脆弱区、中度生态脆弱区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依据各分区的生态脆弱性特征分别计算了防护林体系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需水量;根据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驱动力主导因素,提出了各区域以风蚀防控和水蚀降低为目标的防护林体系适宜覆盖率,对东北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主导影响因子主要是风沙活动频繁以及水资源严重短缺;(2)在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的生态脆弱分区中,轻度生态脆弱区的面积约为0.775万Km2;中度生态脆弱区的面积约为0.731万Km2;重度生态脆弱区的面积约为0.708万Km2;(3)从时间尺度分析,在同一生态分区中,防护林体系植被覆盖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从1987年至2007年间,轻度生态脆弱区、中度生态脆弱区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上的防护林体系覆盖率范围分别为27.41%——32.45%、22.95%—24.70%、14.52%—17.15%;从空间尺度上分析,在东北农牧交错区的轻度生态脆弱区、中度生态脆弱区和重度生态脆弱区中,防护林体系植被覆盖率分别为29.30%、23.64%和17.15%,而且防护林覆盖率的高低与生态脆弱度呈负相关关系;(4)科尔沁左翼后旗、彰武县和库伦旗以防止风蚀和适应土壤水分承载力为目标的防护林体系植被的适宜覆盖率,最高为41.96%,最低为36.14%,平均为39.05%,提高防护林植被覆盖率是减少该地区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康平县以土壤类型和降水量为限制条件,研究地区适宜防护林植被覆盖率最低为24.28%,最高为36.36%,平均为31.47%。因此,在东北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经营管理方面,应在现有防护林体系覆盖率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适当增加现有防护林植被覆盖率,调整并提高现有防护林林分结构及其防护功能,以达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防护林体系永续经营利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