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齐地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问题,由引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并对本文的参考资料、选题依据和采用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梳理、说明。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后,本文认为探析齐地文化与两汉文学的关系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两汉文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重点考察两汉齐地文化的形成历程,并界定了与之相关的概念。认为齐地文化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漫长发展和秦朝时的短暂挫折以后,已做好了在两汉时期再度辉煌的准备。第二章着重考察两汉齐地社会风习的主要表现以及齐地文人风习对两汉文学的影响。认为两汉时人已对齐地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有所认知,齐地独特风习文化的形成既得益于齐地地理环境,又受到齐地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宽缓阔达、足智善辩、好学尚利、夸奢自我等表现,并通过黄老道学、齐学、谶纬等体现齐地文人思维方式的学术文化对两汉文学的艺术水平、创作思维以及审美标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章探讨了两汉齐地文人的籍贯分布情况。认为受行政区划、地理区位、风俗、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文人在齐地各郡、国或是同一郡、国的不同时段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一情况又影响了各郡、国文学的特色或发展水平。第四章旨在揭示两汉齐地文人的生存方式与两汉文学创作的关系。认为两汉齐地文人对其生存方式的选择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生存方式不同,生活体验、价值取向、言说方式乃至知识构成也往往不同,这必然影响其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齐地文人通过从政、讲学、漫游等生存方式,还为他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文化、知识和素材等方面的帮助。第五章论述两汉齐地文人作品的主题、创作特征及文学贡献。认为两汉齐地文人作品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浓重的经学性和鲜明的理性色彩等共同特征,其主题则主要集中在美政之思、忧民之情、忠诚之心、贤不肖之辨、一已之志等五个方面。齐地文人作品还通过开创新文体、参与确立多种体裁作品的写作范式、拓展和丰富作品题材等手段,直接参与影响了两汉文学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