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平衡物价和保持社会和谐的战略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三大作物”之一,保持小麦高产稳产对全国农业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针对目前测算区域小麦生产技术进步率方面研究较少的问题,在综合考虑面板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了河南省18个地市2000-2014年的小麦生产的要素产出弹性系数、规模报酬收益指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并把技术进步率分解为狭义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规模报酬收益变动率三个部分。通过定性地将河南省分为豫北、豫西、豫南和豫中东四个区域,从时间和空间的双层角度,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和各地市小麦生产中的技术进步现状。结果表明,狭义技术进步是广义小麦技术进步中重要的组成成分,狭义技术进步率在广义技术进步率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河南省的狭义小麦技术进步又是以偏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样本期间内,河南省小麦生产的狭义技术进步率在广义技术进步率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规模报酬收益变动率所占的比例最小。豫南地区技术效率变动率对小麦产量的贡献份额仅次于狭义技术进步率。豫南地区的小麦生产始终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豫北地区的濮阳和焦作市则始终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三个投入要素中,小麦播种面积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小麦生产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一般为负值;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达到0.79,豫北和中东地区的技术效率值相对较高。河南省各地市的小麦生产情况不一,技术进步状态也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如下:政府应该加大小麦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完善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体系,保障产量持续增加;因地制宜地生产小麦,依据地市的不同自然资源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县乡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小麦抗病抗灾预警和检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