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一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短短五千言涵盖了哲学、军事、政治、伦理等诸多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富于提示性的语言以及“道”的包罗万象常激起众多读者追寻其意蕴的兴味,吸引着无数中西方学者不断对其作出新的阐释。在中国古汉语典籍翻译中,《道德经》英译本层出不穷,普及范围广泛。哲学阐释学认为,意义是随着理解的展开而生成的,人们对文本的解说是对文本意义的追寻过程,这一颠覆性的论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哲学阐释学的主要观点,如阐释循环、前理解、视阈融合等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活力。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切入,将翻译活动分为信任、侵入、吸收与补偿四个阶段,这种分法对于描述翻译过程具有积极价值。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入手,对林语堂和安乐哲英译《道德经》过程中呈现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现实意义和研究结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简要介绍了英译《道德经》发展史,回顾了国内外《道德经》英译研究成果以及阐释学、斯坦纳翻译四步骤应用于《道德经》英译研究的现状。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介绍了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原理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翻译四步骤。第四部分是论文研究设计,提出了研究问题,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五部分是林语堂和安乐哲两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比较研究部分,作者首先从对源文本的选择入手分析了两位译者对《道德经》的信任,其次从译者的前理解出发讨论了两位译者对源文本的侵入,紧接着从内容、形式、风格三个层面着手对两位译者对源文本的吸收过程进行了比较,最后从伦理和技术两个层面详细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为达到翻译平衡而进行的补偿。第六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对两译本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中西文化互补观是两位译者力主保持《道德经》文化本真性的主要原因,而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是引起两个译本差异的主要原因。林语堂旨在介绍《道德经》给西方读者以期加深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而安乐哲以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修正前人误译误传为己任。希望本研究能够拓宽《道德经》英译研究的视角,同时为《道德经》翻译研究及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