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迪思·赖特(Judith Wright, 1915-2000)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个牧场主家庭,被誉为20世纪澳大利亚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一生笔耕不辍,不仅创作了三百余首诗歌,还撰写了包括小说、儿童文学、历史回忆录、杂文等其他文类的大量作品。赖特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为实现社会的公正而不懈努力。赖特高度关注环境、社会、历史、民族文学等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身处澳大利亚的后殖民困境之中,赖特立足于人文主义,提出调和是当今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学的唯一出路。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赖特的生平经历、思想源流、文学创作及其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的赖特研究成果,笔者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流放与希望、激进的环境主义和一体融合的自然观三方面入手探讨了赖特的环境观。赖特指出,澳大利亚欧裔白人对待澳大利亚土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把澳大利亚看作流放之地,另一种将澳大利亚视为希望之地。第一种心理导致移民无法欣赏澳洲的自然风物。将澳洲视为希望之地的赖特主张融入新环境,大力讴歌澳洲的物候之美。在她看来,由于缺少对澳大利亚的情感,早期殖民者肆意掠夺和剥削澳大利亚环境,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对严峻的生态灾难,赖特反思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满目疮痍的原因,并积极寻求出路。从欧裔移民与澳大利亚环境的格格不入,到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冲突,赖特强调情感对于建立人与周边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第三章分三部分评述赖特的社会观。第一部分围绕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妇女形象、澳大利亚妇女写作、澳大利亚女性主义运动的局限性等几方面讨论赖特的女性观。她倡导两性关系的平等融合,又将女权问题上升到人权问题,反对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占有和支配。第二部分围绕精神满足、生理之爱和创造力三方面讨论赖特的爱情观。赖特认为爱情中平等互补的男女关系能为双方带来心灵契合和精神满足,而占有对方绝非爱的真谛。第三部分围绕赖特作品中的反战主题和战争反思来讨论她对战争的态度。在暴力充斥的世界里,赖特反思霸权主义、激进民族主义和工具理性给人类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赖特提出,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与对情感的压制必将导致现代社会的崩溃;必须注入更多情感,社会才会健康发展。第四章围绕澳大利亚民族历史和民族身份探讨赖特的民族观。澳大利亚早期历史分两部分:殖民定居和种族冲突。作为拓荒家族的后裔,赖特起初看到更多的是白人殖民定居的艰苦,给予他们同情和理解。在对澳大利亚历史的追寻过程中,她开始关注被历史遗忘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土著的辛酸。赖特意识到白人与土著初期接触过程中的冲突和对峙,以及土著饱受的迫害、剥削和歧视。在民族身份的探索方面,赖特强调欧洲白人意识应在新环境下形成一种新的意识。文化民族主义者为了建构有别于英国的民族身份,将丛林人树立为“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对于这种做法,赖特颇有微词。她反对倡导同质文化身份的白澳政策,主张土著与白人的和解,要求以土著为代表的少数族裔的文化和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第五章着力分析了赖特的文学观。就澳大利亚文学作为后殖民文学的出路问题,赖特主张兼收并蓄的文学发展观。赖特既反对对欧洲文学传统不假思索的模仿,也反对一味地追求“澳大利亚性”。她提倡既要继承适合澳大利亚的欧洲文化遗产,也要吸收澳洲的本土价值。作为一名诗人,赖特对诗歌艺术样式进行深入考察,探索诗歌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关于诗歌的本质、功能以及诗歌与教育的关系,赖特主张调和理性和感性、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赖特认为诗歌的衰弱与实证主义、情感和想象力的缺失息息相关,在当今世界,诗歌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第六章是结论。笔者认为,赖特在处理欧裔白人与土地、人与环境、男人与女人、民族与民族、白人与土著、过去与现在、欧洲遗产与本地价值、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现实等关系时坚持走综合路线,试图调和各种关系,在各种极端对立面之间取得平衡。面对后殖民语境中的种种问题,赖特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虽然她提供的出路不能完全医治社会痼疾,但她作为知识分子诗人兼社会活动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必须得到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