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研究(1927-1937)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eroze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同时,政府对民间慈善事业加强了管理与监督,慈善事业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潮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频繁的水旱灾害,是潮汕人们挥之不去的噩梦,故而从清末以来广大潮人纷纷逃往国外谋生,寻求出路。海外潮人经过数十载艰苦奋斗,有些已发家致富,却仍不忘桑梓,积极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广大潮人受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和宋大峰祖师的感染,养成了乐善好施的风气,广大善堂的建立则是最好的见证。慈善机构是慈善救济的主要载体之一。而善堂在潮汕慈善救济中更是扮演着重要极为重要的角色。以善堂为载体的潮汕慈善救济,不单以施医赠药、消防、掩埋尸骨等日常救济为主,还修桥筑路,兴办义学,逐渐具有近代慈善公益的特点。各大善堂积极的慈善救济,救人民与水火中,赢得了民众的支持,群众基础性强,故而能在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掀起破除迷信,废除寺庙的风潮中幸存。自然灾害除本身的破坏性极大以外,还是滋生传染病、瘟疫的温床。因此,自然灾害的救济至关重要。在水旱灾害的救济中,除消极的赈济外,还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如修建义仓,治理韩江等。此外,救济难民、失业归国华侨、不幸妇女等,也是这一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的主要内容。在艰巨的救济过程中,政府、善堂、个人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视慈善教育,“教养”结合是近代慈善救济的典型特征。广大潮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捐资助学。教会为培养信徒,也兴办学校。教会学校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其宗教性质较强,显得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潮汕地位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潮汕地区的慈善救济事业呈现出多元性、宗教性、地域性的特点。潮汕慈善救济有利于解决贫民阶层的生活困境,解救突遇天灾人祸的苦难民众,社会的安定和谐,同时也显示了潮汕人的好善乐善美德民风。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顺应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书籍封面设计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该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与形成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视觉表现下蕴含的深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3例(358眼)中浆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浆患者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358眼中典型荧光渗漏21
针对真空冷冻干燥机温度控制精度不高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思路。通过建立描述冻干机内部传热过程的系统数学模型,推导出物料、搁板和载热流体间的温度变化关系。以此为基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的代偿表现中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神经体液调节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致使血管紧张素II(AgII)水平
目的观察颈交感星状神经节阻滞合并电针对突发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8例突发性面瘫患者按病程长短分为3组,1d-15d(Ⅰ组)9例,16d-30d(Ⅱ组)12例,30d以上(Ⅲ组)7例。3组均采用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