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Swann的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理论模型(Swann,1983,1987,1990,1999,2002a),自我确认是个体界定自我存在、组织经验、预测未来以及引导社会交往的心理倾向,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是实现自我确认的基础。 人际互动领域的实证研究(Swann,1989,1990,2000,2002b)证明,人们更愿意接受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外部评价信息,也更愿意选择与那些提供同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评价信息的评价人交往。但Swann等的研究(1989,1990,1992)主要集中于具体自我概念(或具体自尊)与人际互动行为的关系,而整体自我概念(或整体自尊)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则证明,整体自尊与人际关系存在着某种联系。但现有的研究不仅在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之间缺乏清楚的界定,而且缺乏整合性,难以从实验事实上对整体自尊与具体自尊在实现自我确认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给出明确的解释。同时,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忽略了对实际的人际互动情境的操纵,对人际选择行为的测量带有明显的人为性质,难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 本研究采用测量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试图从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两个维度上,在实际的人际交往情境中,通过同时操纵外部评价的性质(积极/消极)和评价人对被试的态度(接受/排斥)两个变量来考察自尊水平对人际互动过程的影响,以获得对自尊、外部评价与人际互动行为关系的整合性理解。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预备研究,旨在运用心理测量的原理与技术编制大学生整体自尊问卷与交谈自尊问卷,构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的概念,并以此为工具筛选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第二部分为正式研究,旨在通过对四种实验条件的操纵,考察不同外部评价条件下自尊对大学生人际互动过程的影响,以揭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对大学生人际互动行为的相对作用。本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 1.交谈自尊决定着个人对外部评价准确性的认知判断,而整体自尊的影响不明显。 2.在被试的社交需求已经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即整体自尊获得维持的情况下,个人的人际选择行为只受旨在与维持交谈自尊有关的一致性需求的调节。 3.在被试的社交需求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即整体自尊不能被维持的情况下,个人的人际选择行为也只受旨在与维持交谈自尊有关的一致性需求的调节。 4.在被试的一致性需求和社交需求允许同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即整体自尊与交谈自尊均允许获得维持的情况下,被试的人际选择行为既受旨在与维持交谈自尊有关的一致性需求的调节,也受旨在与维持整体自尊有关的社交需求的调节。 5.在被试的一致性需求和社交需求不能同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即整体自尊与交谈自尊中有一个不可能获得维持的情况下,高整体自尊者的人际选择行为受旨在与维持交谈自尊有关的一致性需求的调节,而低整体自尊者的人际选择行为受旨在与维持整体自尊有关的社交需求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