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近海海域悬浮泥沙反演研究——以舟山海域为例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水体里的悬浮泥沙浓度(SSC)这一参数,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近海岸地带,往往有着极大的浓度,水体会对来自外部的太阳辐射产生散射、吸收等作用,而悬浮泥沙的存在会极大的改变这种水体的光学特性,由于海水中存在很多的绿色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太阳辐射,因此,悬浮泥沙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海洋内部的初级生产力,进而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悬浮泥沙的运动,主要为泥沙的沉积、输送等过程,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渔业、港口建设等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洋中的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分布发展迅速,相比传统的船测更加高效、及时。  本文收集实地测量的目标水体的光谱数据与海水样本数据,在研究目标水体光谱特性曲线的基础上,统计分析舟山近海海域水体反射率光谱和悬浮泥沙泥沙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并结合理论模型,建立舟山近海海域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利用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实现遥感影像的反演应用,通过遥感数据监测大范围的悬浮泥沙浓度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本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1.舟山近海海域的含沙水体遥感反射率均小于0.06sr-1,且总体的遥感反射率趋势随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悬浮泥沙浓度的水体,其反射率曲线有明显差异,但是曲线整体呈现两个峰值,且第一个峰值明显大于第二个峰值,当泥沙浓度较低时,第二个峰值不明显。第一个峰值位于550-600nm的黄光波段,第二个峰值位于800nm左右的近红外波段。在400~550 nm波段范围内,遥感光谱反射率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反映不敏感,当悬浮泥沙浓度达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值的时候,遥感反射率在600-700nm波段其变化很小,此时第一个峰值已经不明显。  2.利用Landsat8陆地成像仪(OLI)遥感数据反演悬浮泥沙浓度的反演回归模型,研究发现:OLI第4波段对悬浮泥沙变化的敏感度最高,OLI第4和第2波段遥感反射率之比的波段组合对于反演泥沙浓度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OLI第4和第3波段遥感反射率之比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有较好的反演效果,绝对误差为23.18 mg/L,相对误差为55%。  3.在利用环境卫星CCD数据建立水体遥感反射率与悬浮泥沙浓度的对数反演模型,发现:Re(3)/Re(1)和Re(3)/Re(2)波段组合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反演精度,而(Re(2)+Re(3))/Re(2)/Re(3)的波段组合有着最高的反演精度,反演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9.45%。并利用HJ-CCD遥感数据,绘制泥沙浓度分布图,能够较好的反映舟山近海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的空间分布,并能够很好展现泥沙浓度的季节分布的特点。
其他文献
通过对越南白鸽鱼人工精养的调查实践,以及鰕虎鱼中与白鸽鱼生活习性相近的大弹涂鱼丰富的人工繁育理论基础作为借鉴,本研究选择蜥形副平牙鰕虎鱼(白鸽鱼)的人工繁育作为突破口,重
西太平洋,尤其是“暖池”区,常年温度高于28℃,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引擎”作用。微型生物在西太平洋“暖池”中类群多样、代谢旺盛、物质循环较快。同时,微型生物在微型生物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