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稻作为栽培稻的原始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通过长时间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积累了大量的优良特性,有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一种天然的基因库,野生稻蕴藏了许多栽培稻不具备或者已经消失的基因,所以在育种过程中,加强对野生稻的研究和利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良水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起源于澳大利亚的澳洲野生稻(Oryza australiensis),和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简称栽培稻)分别属于稻属EE和AA染色体组的稻种。本研究是以粳稻品种日本晴、海丰1号、中花11为母本,澳洲野生稻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结合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种间杂种F1,随后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学鉴定,以及分子标记鉴定等手段对栽培稻和澳洲野生稻种间杂种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借助有性杂交和幼胚拯救技术,本研究获得了栽培稻日本晴、海丰1号和中花11与澳洲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可交配性分别为2.22%、2.07%、0.89%。2.杂种F1在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上与亲本澳洲野生稻相似,例如株高、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长、倒二叶宽、穗型、穗长、落粒性、感光性和分蘖能力,其中杂种F1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和剑叶宽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株高偏向于日本晴,穗形偏向于父本澳洲野生稻。3.根据籼粳序列比对筛选了 660个SSR标记,其中115个标记在双亲间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17.42%;在染色体组标记覆盖密度较为稀疏的区域补充设计和开发了 155个特异性Indel标记,其中123个标记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多态性频率为79.35%,特异性Indel标记的多态性频率明显高于SSR标记的多态性。4.用地高辛标记的澳洲野生稻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对杂种F1根尖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为异源二倍体,染色体组型为AE。同时,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GISH分析表明,大多数染色体是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极少部分染色体可以发生配对,是导致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