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及相关纳米结构的应用研究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ldf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聚态物理关注的热点研究对象是纳米结构。低维纳米结构更是纳米科技及凝聚态物理所关注的焦点。由于空间构型的独特性,相比体结构材料低维纳米结构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其形状,元素,吸附物,所处环境(温度,电场)等因素的改变可以有效的调节自身性质而实现人们对其预期的功能。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石墨烯及其相似结构的性质和应用。通过这些研究发现石墨烯的吸附性质受外加电场、替代参杂、电子或空穴参杂等的影响很大,用硼参杂的石墨烯(BCx=3,5,7)更适合做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储氢介质。这些均在纳米电子器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静电场下石墨烯吸附有机物分子硝基苯的研究,验证了石墨烯可以做为极性分子硝基苯的化学传感器件,通过改变体系内电荷受力情况模拟外加电场证实了分子吸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密切依赖于电场的变化。其次介绍了硼参杂的石墨烯(BC7)的储锂容量。和石墨烯相比BC7片中每八个原子缺少一个电子,这使得锂离子和衬底的结合增强,增加了体系的储锂容量。BC7片中符合热力学稳定性的最大储锂容量是每八个衬底原子有效吸附七个锂离子,形成化学计量比BC7Li7,相应的比能量为1977mAh/g,是石墨储锂容量的5.3倍。BC7储锂容量研究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硼参杂的石墨烯可以作为高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替代品。最后研究了Li+BC3复合体的储氢容量。证实了锂原子可以均匀地吸附在二维结构BC3片两侧,同时被吸附的锂原子不会抱团。被吸附的锂原子浓度达到33.3%时,Li+BC3体系具有最高的储氢比例12.57wt.%。这不仅符合美国能源部的要求更是满足了应用中安全需要。
其他文献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存储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器材小型化,高密度,快读写,长寿命的需求不断驱动着科技创新。而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器材以其优异的性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拥护和科研人员的青睐。作为常用的NVM器件,硅基flash存储器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相对寿命短、读写速率慢等瓶颈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前景。作为替代,出现了很多全新的NVM器件,其中包括铁电随机存储器(Fe
本文先从整体上分析了量子关联动力学的发展前景,以量子熵、量子纠缠、量子discord三方面内容为重点对量子关联进行详细阐述,然后针对不同动力学模型下的量子关联进行了具体研
近年来,随着地震的频繁爆发、海洋声呐探测以及石油勘探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振动传感器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光纤及光波导型的振动传感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海洋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