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杯芳烃是一类具有独特空穴结构的环状化合物,它具有空腔可调、构象可变以及易于修饰的特点,被认为是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三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本论文参考文献方法合成了杯[4]芳烃,并在杯[4]芳烃的下缘部分进行了化学修饰,将溴原子和硫原子引入到杯[4]芳烃的结构中,分别制得了25,26,27,28-四羟基杯[4];25,27-二羟基-26,28-二(2-溴乙氧基)杯[4]和25,27-二羟基杯[4]-26,28-硫冠-4。所有化合物都经过IR、1HNMR表征,确认为目标产物。分别以杯[4]芳烃衍生物Ⅰ、Ⅱ、Ⅲ作为离子载体,在H2O-CHCl3-H2O液膜传输体系下对pb2+、Ag+和Ca2+进行液膜传输实验,发现杯[4]芳烃衍生物Ⅱ和Ⅲ均对Ag+和pb2+有明显的传输,其中含Br原子的杯[4]芳烃Ⅱ对pb2+的传输效果明显,而含S原子的杯[4]芳烃Ⅲ则对Ag+有更佳的传输性能。以连续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讨论了杯[4]芳烃衍生物对Pb2+液膜传输的动力学机理,重点考察了不同载体种类,载体浓度,搅拌速度,传输时间等因素对pb2+传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膜相中载体的浓度可以有效增加载体对Pb2+的萃取速率,而提高搅拌速度则是通过增加解萃速率来提高对Pb2+的传输效率。利用杯[4]芳烃衍生物对稀土元素的离子识别作用,将其作为稀土离子的载体,在H2O-CHCl3-H2O体系下对稀土金属离子Eu3+和pr3+进行液膜传输实验,考察其对Eu3+和pr3+的传输效果。并从载体种类、浓度,盐析剂浓度等方面研究影响Eu3+和pr3+液膜传输效果的因素。可以看到:杯[4]芳烃衍生物Ⅱ和Ⅲ作为离子载体对pr3+和Eu3+均有明显的传输。其中含S原子的杯[4]芳烃Ⅲ对pr3+和Eu3+的传输效果优于含Br原子的杯[4]芳烃Ⅱ;且在源相中使用盐析剂Al(NO3)3可以明显提升载体对pr3+和Eu3+的传输效果。本文在低浓度条件下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杯芳烃的两种稀土配合物,将配合物整理到棉织物上后,用K-B抑菌圈法测试了样品对四种细菌的抑菌作用,实验证明,两种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均具有较好的抗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