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的沉积盆地,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每年为长庆油田输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研究区位于演武西地区,马岭以西,环县以南,镇原以北,彭阳以东地区,油藏类型从背斜油藏到隐蔽油藏(中国石油志,1996)。其中,侏罗系油藏是鄂尔多斯盆地所包含的油藏中,位于中生界的主力油层之一。但由于三叠纪末受印支运动影响,延长组地层遭受剥蚀,保存不全,局部剥蚀长6以下地层;延安期早期受演武高地影响,部分未接受富县和延10、延9沉积,地层分布变化大,地质分层不统一;同时,该区发育挤压背景下的断背斜及断鼻等低幅度构造,构造特征复杂,造成油藏控制因素不清楚,因此需加强该区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本次研究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测井录井等生产动态资料,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运用现代测试技术,分析演武西地区延安组地层油藏成藏特征;通过烃类包裹体分析,生烃时限分析,对油气成藏期次、成藏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绘制油藏成藏模式图,通过对两种油藏类型的成藏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掌握油藏成藏的特征;结合沉积和构造背景,通过对多个典型油藏进行精细解剖,掌握油藏成藏的规律和主控因素。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得出以下结论:(1)侏罗系原油主要来源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具有低密度、低粘度、油质轻、质量好的特征。(2)演武西地区延安组的地层水以NaHC03型和Na2S04型水为主。(3)研究区延安组的油气运移通道主要是不整合面、裂缝、连通孔隙型砂体和断层。(4)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油气开始充注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中期,持续时间较短。持续充注发生在晚侏罗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末期,持续时间较长。(5)研究区主要包括两种油藏类型:岩性油藏和低幅构造油藏两种类型,以低幅构造油藏为主;四种成藏模式:斜坡式油藏、河间丘式油藏、低幅构造式油藏及断层有关油藏。(6)古地貌对延安组油藏的形成起着最为关键的控制作用,其中低幅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带;古高地河道源头是演武西地区侏罗系延9及以上油层组油气聚集的主要指向;低幅微构造控制油藏的边界。单井产量与沉积微相关系密切,三角洲平原主分流河道为最有利相带,次级分流河道为较有利相带。本区的裂缝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起到重要作用,与油藏有很大关系,对于远离油源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