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的商业综合体城市共享空间研究——以大连地区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概念是公共建筑本身存在的一种内在属性。而在共享经济和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当下,“共享”逐渐成为新的城市语汇,更鲜明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因此,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媒介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其空间也开始基于“共享”有了发展和提升。然而商业综合体作为高复合性建筑,在高效的同时,也容易形成自我体系,导致空间内视的观念。缺乏设计编排和城市连续性的共享空间,使之成为巨构化的城市孤岛,甚至带来城市空间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城市发展视野下,需要对“城市共享空间”进一步界定和研究,通过共生理念的引入,希望对空间布局和特色体验都有较高成熟度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寻求设计补充角度,对商业综合体的新建和更新提供借鉴。
  第一章在明确研究背景、缘起、对象范畴、目的意义后,对现有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进而提出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商业综合体和共享空间的当代发展分别论述,进而对商业综合体的城市共享空间进行诠释和界定,为后续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打下基础;第三章基于共生理念,从城市空间共生、城市功能共生、城市文化共生三个角度对商业综合体的城市共享空间特征进行描述,提出从城市容器到城市内容的设计思维;第四章依照商业综合体城市共享空间的划分和界定,对具体承载空间形态细化分类,并分析总结相关空间的设计表达方法,为下文针对大连商业综合体城市共享空间的调研分析起到参考和铺垫作用;第五章对大连地区重点商业综合体项目城市共享空间内容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当前发展问题、了解空间设计需求,结合大连城市语境,提出围绕城市共享空间发展的驱动增长策略方向;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及展望。
  商业综合体建筑,虽然已经存在很多优秀的城市共享空间表达案例,但以大连地区为例可窥探,当前仍存在大量商业综合体虽表面运营良好,实则在城市共享空间的要求对照下仍显不足。因此城市共享空间在我国商业综合体设计中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以成为未来发展补充的趋势之一。
  通过以商业综合体建筑为空间原型进行分析,城市共享空间既可以作为空间的类型定义,也可以作为理论指导方法,是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观点,希望能对城市建筑的提升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基于共生理念,对城市空间的优化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河东盐池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所产池盐自上古时期即支持陕、晋、豫三省部分地区的食盐民生,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销区域和运销路线。池盐的生产运销不仅促使了古代盐务专城——运城的诞生,也激活了陕、晋、豫三省多条商道,一些商道集镇应运而兴。往来奔走于盐道上的山陕商人在商业活动的同时将发源运城的关帝信仰、家乡的建筑技艺传播到各地,并与当地建筑文化交融;而他们的商业与建造活动本身,又深深影响了沿线聚落的形态与格局。河东盐文化正是如此以盐商为媒介,藉由盐运持续而稳定地影响盐区内的建筑与聚落。
  
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国家政权,食盐税收向来受到高度重视,视为命脉。淮北盐运输线路是分布在淮河流域以盐业经济为主导的,对苏北、皖北、皖中、豫南地区产生深刻影响的商贸路线。这一线路连接了沿线地区的文化、推动了经济发展,是沿线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媒介。稳定且持续的盐业生产、运销活动,不仅促进了盐运线路上海州、淮安、河下镇、正阳关镇等一系列名城古镇的形成,还造就了一批盐业会馆、庙宇、盐商宅居等典型建筑,盐业经济对沿线聚落的兴衰、建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淮北古盐道这一商贸
山东古盐道是分布在山东及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因食盐运销而形成的古商贸线路。古盐道不仅成为古代山东沿海与内陆地区物资互换与刺激经济的桥梁,还是传播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古道因盐而生又因盐而盛,既为运盐又不只运盐,既传播文化又能自成文化,对沿线聚落与建筑影响深远。
  本文以山东古盐道为线索,通过大量文献古图整理、实地调研与建筑测绘,对古盐道沿线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沿线盐业建筑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和分类比较;再基于山东食盐运销分区状况,揭示沿线聚落受盐运与盐业经济影响而呈现出文化交融特征的同时
“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目”的建设,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不仅使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雏形,也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和落后的面貌。其中7项“156项目”落户武汉,是武汉现代工业的开端,促进了武汉经济、政治、文化、基础设施等全方面的建设,为武汉城市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上世纪末,城市增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武汉“156项目”中的多数厂区解体,工业遗产闲置、或是遭遇拆除、改造。作为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武汉“156项目”工业遗产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但目前的研究普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家庭结构空巢化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形下,农村的老龄化现象更加严峻。2018年国务院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并且对其做出了全面部署,但是在农村地区的振兴首先要解决好农村人在乡村生活的空间环境、养老等需求。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建设情况与使用上还存在着较大反差,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1)农村地区的资源设施配置不均衡,由于经济、村落规模等情况不同,导致设施种类参差不齐;(2)资源配置选址不合理,在规划建设
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住区建筑经过了一段大量开发的时期,1980-1990年代的住宅建筑成为既有住区建筑的主体,由于住宅建设标准更新、住宅品质下降、居民居住要求提高等多种原因,既有住区建筑品质与使用要求难以匹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改造,在政策、技术、标准编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但面对量大面广的既有住区建筑存量,仍然缺乏科学体系及长远规划,存在对决策多方影响因素讨论不足,对改造对象基础信息掌握不全,改造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采用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及更加科学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不可逆的全球性问题,现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国家,失能老人增长率也大幅增加,残障率(年均3.2%)及慢性病患病率(年均2.5%增速)居高不下。
  我国养老建筑体系分为三类: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提供长期居住和全日护理服务,入居人群以失能失智老人和高龄老人为主。然而现阶段我国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还缺乏系统的、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组团和护理单元设计研究。从建筑学范畴探讨,现阶段存在的核心问题包括:护理组团规模与护理效率不匹配、空间设计缺乏对
大连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城市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保留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延续城市过往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保护与利用将有利于延续独有风格特征、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大连是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建筑名录的历史建筑却并未被发掘和重视;近代建筑保存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近些年来很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被拆建,导致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发布报告显示,至2018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8%,2040年将达到顶峰。养老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同时,人们的养老方式,养老需求也产生多种改变。受观念和经济水平影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仍是主流模式,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城市住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既有住区承担了养老的主要压力。
  既有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住宅快速建设时期留下的产物,至今仍占城市住区的较大比重,但已暴露了许多弊病,如缺少人性化设计、缺少活动和交往空间,建筑与附属设施老化、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大城市养老压力不断加剧的同时也给养老这一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的客观趋势,创新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观念和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成为引领我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方法。随着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加、养老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能够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产业模式被催生出来,其中城市老人去乡村休闲养老广泛受到老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养老趋势。乡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但近几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