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俄译本中佛教词汇的翻译——兼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79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情节生动有趣,结构宏阔精美,语言幽默诙谐,充满神奇丰富的想象和复杂深刻的思想,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小说描述了一个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世界,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阅读《西游记》,是了解东方宗教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西游记》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站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它,而其中佛教词汇的翻译更是突出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情况。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译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成为跨语言交际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因此,我们结合《西游记》中佛教词汇的翻译来研究文化的可译性问题。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介绍在翻译的文化转向背景下对于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概述佛教传入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简单介绍本文研究对象《西游记》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三、四章结构相似,分别研究三个关键词:道、缘、善哉,详细分析相关词汇的文化含义、翻译实践和翻译方法,指出不同程度的误读和误译,剖析文化的可译性限度。第五章将视野由三个关键词拓展到整个佛教文本的翻译,提出佛教文本的翻译应运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总之,本文以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佛教文化的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翻译学关于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探讨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提出了克服文化障碍和更有利于文化传播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推动古典文学更优秀的俄译本出现。
其他文献
历史上犹太人长期居住在与客居地主流文化相对隔离的格托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格托思想。格托思想包含了犹太文化的精髓,影响着犹太身份的形成。另一方面,格托思想隐含着这样一
多年来,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改进英语写作教学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将“过程法”与“写长法”相结合的写作
听力是掌握语言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语言活动的重要形式。听力教学近年来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听力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听力教学还存在着不
“大草原给了我丰盛的视觉享受和丰富的创作素材,也给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自然影像资料。”  白淑珍(网名:白雪飘飘),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2009年定居山东威海。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户外摄影家俱乐部副主席,人民网、光明网、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大众摄影》山东论坛俱乐部版主,中国生态摄影网特约摄影师,中国七立方影坛网站超级管理员,威海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职业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