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情节生动有趣,结构宏阔精美,语言幽默诙谐,充满神奇丰富的想象和复杂深刻的思想,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小说描述了一个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世界,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阅读《西游记》,是了解东方宗教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西游记》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站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它,而其中佛教词汇的翻译更是突出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情况。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译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争议性很强的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成为跨语言交际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因此,我们结合《西游记》中佛教词汇的翻译来研究文化的可译性问题。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重点介绍在翻译的文化转向背景下对于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概述佛教传入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影响;同时简单介绍本文研究对象《西游记》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三、四章结构相似,分别研究三个关键词:道、缘、善哉,详细分析相关词汇的文化含义、翻译实践和翻译方法,指出不同程度的误读和误译,剖析文化的可译性限度。第五章将视野由三个关键词拓展到整个佛教文本的翻译,提出佛教文本的翻译应运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总之,本文以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佛教文化的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翻译学关于可译性限度的研究,探讨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提出了克服文化障碍和更有利于文化传播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推动古典文学更优秀的俄译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