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与诗歌结缘已久,从《诗经》开始,梦就是表现和描摹的对象。梦诗发展到宋代,在宋人对待梦的理性态度的影响之下,宋代梦诗在之前的基础上,其内涵有所拓展,表现的范围有所扩大,对梦中灵感的记录与发挥大为增加,使梦真正成为了一种有着特定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价值的精神产物。诗与梦都是内在心灵最真实的反映,本文选择宋代梦诗作为研究对象,期望经由对梦诗的审视,一方面能够直接探求诗人的心灵意蕴,另一方面了解宋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多种形态,更进一步把握宋诗的特质。本文以宋诗中以梦为主题的作品、梦与创作灵感相结合而诞生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古代梦的理论在宋代的发展,宋儒以思辨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审视梦这一精神活动,因此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首次出现了潜意识的雏形。并对宋以前梦诗的创作情况进行梳理,我国梦诗的发展经过先秦、两汉魏晋,到唐代已经趋于成熟。怀人梦与归乡梦成为梦诗的典型主题,以梦为喻的手法被普遍运用在诗歌中,多用于表现人生的虚幻、无常之感。唐人的梦游仙诗,将想象力与创造力灌注于虚拟梦境中,梦成为诗人发挥其自由之想象、游历远离尘世之幻境的载体。梦中的创造灵感被记录下来,唐代的梦中诗尽管数量不多,但基本上摆脱了神鬼、预言的成分。第二章为“北宋党争与梦诗”,依照心理学的定义,探讨在北宋新旧党争的特殊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的梦中诗是如何通过梦的“伪装”,或延续平日的积思,或发挥梦的“补偿”、“治疗”的作用,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真实内心。以及梦诗中所反映出的文人身遭贬谪时达观平淡与苦闷哀怨这两种不同的心态,从一个侧面显现出党争背景下贬谪文人的内心世界。第三章分析宋代梦诗在内容、主题以及创作方式上的新变,及这些变化与宋诗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梦诗对于时事的表现与批判,分为虚拟梦境与真实梦境两类;二是梦诗题材的日常化和多样化,一些之前没有被作为诗歌素材的梦境内容,包括生活化、乃至带有趣味性的梦,远游及隐逸之梦,以及表现士人书斋生活和人文旨趣的梦,也出现于宋人的诗笔之下,使得宋代梦诗的题材出现了显著的扩展;三是宋代梦中诗显现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蕴含理趣的风格特征。第四章为个体诗人研究,主要就宋代致力于梦诗创作的两位代表性作家——梅尧臣与陆游的梦诗,进行了探讨和解读。梅尧臣的梦诗代表着梦境对于私人情感的专注,陆游的梦诗则代表着梦境对于理想抱负和公共政治生活的关心。梦境作为个人体验,到了陆游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有的表现对象、一种特定的抒发情感的载体。梦,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偶一为之的表现对象,可见,无论是梦的理论还是梦的文学,在宋代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