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人工森林分整枝模型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ne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针对落叶松人工林的整枝问题进行研究,所用的数据是2007年和2008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对19块样地的95棵树进行外业调查获取的数据。根据标准地的数据分析了林分的林龄、密度、平均树高(或立地质量)对冠长和冠长率的影响。根据孟家岗的圆盘数据和节子数据建立林分的树高生长曲线方程、有效冠高的预估模型、枝下高的预估模型。再结合这三个模型确定整枝方案,建立整枝模型。   根据孟家岗圆盘数据的林龄(ATG)和树高的散点图推出林分树高生长曲线的备选模型,用建模数据建立了林分的树高生长曲线。根据节子的数据中RBC反映出的枝条停止生长的枝龄信息和RBD反映枝条的寿命信息和节子的高度信息,分别建立枝条停止生长的林龄(AKC)和林分有效冠高(Hec)(节子高)、枝条死亡时的林龄(AKD)和死枝高度(H)的散点图,反映出林分有效冠高(Hec)随林龄(AKC)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幂函数曲线,枝条死亡时的林龄(AKD)也随死枝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也呈现出明显的幂函数曲线;导出林分有效冠高预估模型和林分枝下高预估模型的备选模型,并分别拟合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有效冠高预估模型和林分枝下高预估模型的备选模型。拟合精度分别为0.91、0.85、0.86,预估精度为98.5%、98.4%、98.3%,说明这两个模型的拟合效果都很好。   通过对落叶松人工林林分整枝模型的研究得出,在林分的林龄达到14年(林分郁闭后)开始第一次林分整枝,整枝间隔时间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整枝强度也是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反映了不同生长期内树冠的变化。   研究发现密度不同的两个林分整枝的强度和间隔时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林分密度影响了整枝模型的整枝强度变量和整枝间隔时间变量,林分的密度越大,整枝的间隔时间越短,整枝强度越小。
其他文献
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三北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结构与功能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这决定了其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和大田广域市城区行道树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两个城市行道树树种多样性的不足,仅少数几个树种占据了行道树总量的绝大比例;两个城市行道树种
吸收温室气体进行固碳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全球每年造林约450万hm2,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成绩最显著的国
有个行人扁担上挂着一只茶壶,茶壶突然坠地而碎,可他头也不回地继续朝前走。别人见了忙喊:“喂,茶壶碎了!”那人淡淡地答道:“我知道,既然碎了,回头看又有何用?”  人生路漫漫,总是要有所失的——失去了,就别回头!  有些失去是被迫的。单位裁员逼你下岗,市场竞争断你财路,天灾人祸夺你所有。无力挽回的就不要留恋,否则将会失去得更多。  有些失去是应该的。德薄而居高位,才疏而负盛名,功微而受厚禄,在现今的
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为我国华北、东北有分布的观赏植物资源,其耐贫瘠、干旱,光适应范围宽,但其对盐碱的适应能力未见报道。通过人工胁迫评价大叶铁线莲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