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黑龙江省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总人口2.0×107人,每年需进口水果2.5×105t左右,当地水果价格是中国市场的3倍。黑龙江省生产的优质水果在俄市场倍受青睐,供不应求,每年出口地产水果2.0×104t。靠近口岸建立基地,就地出口鲜果,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优势。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在实施“适合对俄出口的抗寒优质果树品种示范”项目中,采取了“科研单位与地方协作,生产绿色果品,帮助果农增收”的新思路,积极推进项目的进展,使抗寒优质果树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寒地果树产业的发展。
1、树立发展对俄出口外向型经营思想,做好品种的繁育和选育工作。
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在寒地果树品种选育上,成果显著,近年培育出抗寒优质果树新品种7个,已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过程中,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市场需求,生产酸甜适口的中型苹果和秋子梨类型的优质梨。首先繁育抗寒优质果树新品种龙冠苹果、龙丰苹果、金香水梨等苗木,2年来向示范基地提供新品种优质苗木近2.0×105株,建立新品种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共307hm2,新品种占有率达到83.3%。同时积极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选育出龙红苹果、牡丰李和82-33-1梨应用于生产。金香水梨推广获2002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龙丰苹果品种推广获2003年度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加强科研与地方协作,使对俄水果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牡丹江农科所和宁安市、东宁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合作,人才、技术、资金高度集成,科技、产业、辐射同步进行,建立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科技兴农,服务三农”的观念,设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对项目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在资金投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等方面多部门协作配合,使项目的技术依托单位与示范基地、研究成果与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民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两个市县果树站与水利部门配合,地方筹集资金2.3×106元,用于示范基地水利设施建设和果园改造。通过两年的推广示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完成对俄出口果树示范面积638hm2,其中改造面积403hm2,新建面积235hm2,灌溉面积411hm2。
3、利用新技术,生产绿色果品,增加果农收入。
项目实施一方面是推广新品种,对关键技术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形成创新的农业技术开发体系。做到产前提供优质苗木,产中提供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产后实行果品采收、包装和销售一体化,使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密切结合。科研成果通过基地试验示范直接转化为物化产品,通过项目实施果农直接受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638hm2示范果园2003年获得优质水果1.2213×108kg,比2001年提高19.7%。经济效益为2.2537×107元,其中5.201×106元是通过项目增加的,占总收入的23.1%。累计上交税金2.88×105元,累计利润6.7611×106元。项目基础是以公司为龙头,科研所和推广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果农为主体,果农生产的果品科技含量提高,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东宁县“天奇牌”K9苹果和苹果梨于2002年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审核,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项目实施提高了外向型果树产业化水平,提高优质果率,使水果产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利用地缘优势,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国际市场,生产独具特色的寒地水果,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境内建立基地,境外开拓市场的发展之路。使水果生产市场化、外向化、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地方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