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历史时期,货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迄今为止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本文力图在此方面有所尝试和补阙。在这里,作者选取了先秦之际货币经济最为繁荣,金属铸币普遍流通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刀、布、圜三种货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它们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围绕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对历史货币地理研究的对象、具体内容,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开创中国历代货币地理研究的建议,主张对先秦以来中国货币制度中长期存在的货币地域性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第二:完成了对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所必需的资料整理和准备工作。资料的整理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历史货币地理的研究而言也不例外。本部分研究对近一百年来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中所能见到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流通的刀、布、圜钱资料(特别是考古出土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见附录二至附录八),搜集上述诸类型货币出土地点达200余处,并对这些货币出土资料的可靠性及对于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研究,并以此做为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的基本史料依据。 第三: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北方地区青铜货币铸造区域的空间发展过程。本部分研究首先从铸造技术的角度确定了可以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货币铸造地点的基本标准,认为只有有币范出土的地方才可能被视为铸币的所在,考古发现的币范的出土地点应是确定货币铸造地的唯一依据,根据这一标准复原了春秋战国之际黄河流域青铜货币铸造地点共20余处,并进一步总结了这一时期货币铸造区域的演迁规律。 第四:对春秋战国之际刀、布等各种类型货币的流通区域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此部分研究中,首先依据币形的一致性、区域发展的动态性、区域界线的相对性原则,对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各种青铜铸币的流通区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中每一种具体类型货币流通区域的基本流通范围,四至界限,区域内部的空间差异状况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种类型的货币流通区域形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归纳了影响这一时期货币流通区域形成与演变的六种地理因素:即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民族地理因素、政治地理因素、军事地理因素,和宗教地理因素,并进一步认为正是这些地理因素相互叠加,综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区域形成与演变的地理基础。 第五、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经济区及其空间结构关系。本部分内容主要以货币经济的地域系统—货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货币经济区的概念进行了剖析,认为春秋战国之际货币经济区的空间结构主要有货币经济中心、货币流通区域与货币流通网络三种基本要素构成,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至战国后期,以秦圈钱流通区域为主要空间构成部分而形成的统一货币经济区在秦完成对中国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最后,阐明了货币及其流通区域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整体环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具体地讲就是货币及其流通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消融了生活在黄河流域从事农耕经济的华族和游牧经济的戎狄两大族类之间基于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异而形成的互相对立,实现了两大民族的融合,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诞生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货币及其流通区域内的统一趋势催生了战国后期货币经济区内的统一萌芽和各货币区之间的经济融合,建构了统一货币经济区;货币在空间的集聚改变了春秋战国之际城市空间的面貌,使城市内部集聚了活跃货币经济因素,这为秦汉封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