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群的温饱问题,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例如驻村制,包村工作组,精准扶贫,结对扶贫等。在包村运动实行多年之后,一种新型的,更有效的扶贫方式应运而生,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结对扶贫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结对扶贫是一种深入基层,惠民助民的政策,然而精准结对帮扶政策的实施尚处于初步阶段,时间并不是很长,相关经验积累不足,尚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实施框架体系。 本文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对我国已有扶贫政策的相关研究和政策解读的文献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搜集,结合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有关文献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B村的实地观察和访谈研究,近距离接触贫困群众和基层群众,了解对方的实际需求与看法,针对B村扶贫政策的实际实施状况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与现象,结合已有相关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分析,对现阶段扶贫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尝试为该理论研究提出一些理论补充,希望能对扶贫政策实施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从国家角度,帮扶单位角度,村干部帮扶的角度分析帮扶政策的具体实施程序。通过对访谈地的现状观察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国家帮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结对方式单一,扶贫效果不明显;单位结对扶贫效果不明显;“不公平”现象限制扶贫效果;帮扶双方沟通少,群众对帮扶政策的了解程度低;贫困户对扶贫过度依赖,脱贫热情不高等现状,这些现状表明了我国帮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者制约性因素。 根据研究发现,导致帮扶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结对帮扶存在形式主义,不能有效脱贫;缺乏有效的沟通,不了解民众真正需求;宣传力度不足,民众响应不够;结对扶贫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扶贫资金不足,扶贫部门负担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找到一些措施去应对,如避免形式主义帮扶,提高帮扶单位和个人主动性;加强沟通,了解贫困户真实需求,提高扶贫的实效性;各部门协调配合,大力宣传扶贫工作,号召社会各界的支持;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为扶贫政策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刺激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扶贫扶志的目标;减少扶贫工作中的限制条件,提高结对扶贫的实效等。有效的措施将有利于改善帮扶政策效果不明显情况,促进我国扶贫事业的有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