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国家在政策以及资源等方面给予了其大量的支持。然而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存在经营体制僵化,内部绩效低下,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技术创新活力不强,国有资本流失严重,冗余人员过多等诸多弊端,其经营效用不佳,绩效增长率长期低于社会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唯有从内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方能突破其发展困境。反观一些非国有企业,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创新的治理机制,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生产活力更旺盛。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国家希望能将这些企业的优势引入国有企业,从而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经济思想的提出已有二十余年,在此期间我国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求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然而,改革的效果一直未尽人意,阻碍国有企业绩效提升的一些主要矛盾始终并未消除。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促进公司内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合,使其呈现多元化持股的局面,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以期提高其效率与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认为可以显著地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从理论上看,混合所有制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将不同性质的资本主体融合到一起,通过股权这个桥梁,将各种性质的资本主体投进公司进行重新优化组合,进而获得更优的效用。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心,企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本文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混合所有制的历史沿革,阐释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与意义,并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以混合所有制企业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对企业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的增加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司绩效的而提升。同时,公司绩效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在第一大股东处于相对控股的情况下,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虽然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但何种股权与董事会结构最适合混合所有制企业还不可一概而论,需根据企业行业的情况去考虑,可以肯定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经营效用在未来必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根据本文的经验证据,一定的股权集中度能够给公司的治理带来更多的监督与激励,盲目地降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弊端,就目前的形势,控制董事会规模与独立董事比例,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亦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