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护理中施用空气波压力的天数不同,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作用的影响、对血凝指标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施用空气波压力天数。方法选择104例于2016年6月到12月在河南省某医院,行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二组人数相等。试验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另加空气波压力治疗5天,对照组:术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2天,通过常规方法测定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凝指标,对比二组的结果,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出现血栓。使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数值变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结果1基础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指标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2血栓及血栓前兆相关症状发生率二组患者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都没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试验组血栓前兆相关症状发生1例,对照组3例,两组结果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3血凝指标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试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11.19±0.28s、11.13±0.33s、10.83±0.31s、10.65±0.26s;对照组PT分别:11.12±0.30s、11.11±0.31s、10.70±0.31 s、10.62±0.16,(F组间=6.125,P=0.015;F时间=76.317,P<0.001;F交互=0.662,P=0.5),两组均呈缩短趋势。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也呈缩短趋势,与PT的变化类似。试验组D-二聚体分别:0.085±0.036 mg/L、0.185±0.036 mg/L、0.339±0.049 mg/L、0.346±0.050 mg/L;对照组D-二聚体分别0.075±0.048 mg/L、0.179±0.054 mg/L、0.371±0.046 mg/L、0.523±0.043 mg/L(F组间=104.321 P<0.001;F时间=1344.393 P<0.001;F交互=110.22 P<0.001)两组均呈上升趋势。手术前后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也呈上升趋势,与D-二聚体的变化类似。4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试验组FIB 272.21±11.77 mg/DL,低于对照组的278.98±16.66 mg/DL(t=2.393,P=0.019)。术后第3天,试验组PT值10.83±0.31s高于对照组的10.70±0.31s(t=2.076,P=0.040);试验组FIB304.69±14.57 mg/DL低于对照组的322.73±11.30 mg/DL(7.053,P<0.001);D-二聚体试验组0.346±0.050 mg/L低于对照组的0.371±0.045 mg/L(t=2.650,P=0.009)。术后第5天,仅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结果存在统计差异(p<0.001)。结论1.应用2天和应用5天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均无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前兆相关症状发生率相近,可继续沿用现有术后两天的治疗时间。2.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后第1、3、5天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术前缩短,而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都高于术前,机体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出现这种血栓的概率较高。3.延长空气波压力治疗时间对术后血凝指标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