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古代,医药学家普遍认为补骨脂有“燥”毒,随着人们对补骨脂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专家曾认为补骨脂的毒性成分对肝、肾等器官有一定的损害,大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了补骨脂的毒性成分对肝器官有明显损害,仅在大剂量使用时对肾器官略有影响;也有专家认为盐水炒法(该法收载于药典)并不是补骨脂的最佳炮制方法。因此,为了获得补骨脂的最佳炮制方法,查阅了大量的炮制方法文献,探究了不同炮制方法对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比较了炮制品中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筛选出了高效低毒的补骨脂炮制品,获得了补骨脂的最佳炮制方法。方法与结果查阅文献发现,记载补骨脂的炮制方法大约有三十多种,经过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十五种方法,并将十五种炮制方法分成三大类:含盐制法类、含酒制法类、其它制法类。照炮制方法制备不同的补骨脂炮制品。比较生品和三大类炮制品高效液相色谱图发现:其它制法类高效液相色谱图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含盐制法类或含酒制法类发现,同类炮制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图中色谱峰的变化趋势几乎一样,略有差异。分析数据发现:炮制方法仅影响的是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未有新成分生成或已有成分的消失。通过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十五种炮制品的相似度,以生品高效液相色谱图为参照峰,结果各炮制品的相似度基本均小于0.9,说明了炮制对补骨脂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药材和各炮制品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情况,结果显示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性较大,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基本是:有效成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提高,有毒成分(补骨脂酚)的含量降低。以有毒和有效成分为考察指标,分别从三大类炮制品选出一种较优的炮制方法,含盐制法类以盐蒸炙法较优,含酒制法类以烘炙法(酒焙法)较优,其它制法类以芝麻烘法较优,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盐蒸炙品、烘炙品(酒焙品)、芝麻烘品的指标性成分含量情况,通过化学方法确定了酒焙法为十五种炮制方法中的最佳的炮制方法。根据中药炮制学理论将酒焙法改名为烘炙法。本课题采用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补骨脂烘炙法的炮制工艺,烘炙法的最佳炮制工艺是补骨脂药材100 g,加15%黄酒,拌匀,闷润36小时,烘制时间120分钟,烘制温度140℃。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烘炙品在增效方面和减毒方面的作用效果,初步完成了烘炙品的药效学研究,实验发现补骨脂炮制后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补骨脂烘炙品的作用效果最佳。本课题参照药典及相关规定建立了补骨脂烘炙品的质量标准。结论筛选了烘炙法为补骨脂的最佳炮制方法,优化了烘炙法的炮制工艺,初步完成了烘炙品的药效学研究,建立了烘炙品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