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相》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著名系列小说“帕里塞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该系列小说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维多利亚中期的社会状貌,并反思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这一社会制度下的英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其代表作《首相》揭示了社会政治、两性和家庭等多重主题。尽管海内外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研究,但都集中在特罗洛普的伦理道德观和政治观等方面。为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探讨,本文试图运用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小说进行不同角度的阐释和分析。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下文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颠覆”、“抑制”及“协和”,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去探究作者、文本与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历史环境的对话关系。新历史主义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并认为作者是协调的主体。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充当着协商者的身份并通过文学作品实现其协调功能。这一功能在“颠覆”和“抑制”的动态关系中得以实现。小说中的颠覆作用主要通过艾米丽和格兰科拉太太对父权的一系列反叛行为来实现,而她们由反叛父权到最终融入其中则实现了父权对颠覆的抑制功能。因此,小说在充满颠覆性思想的同时,又体现着对此的反驳,从而实现了新历史主义文学的“协和”功能。新历史主义认为作者在创作其小说时,通过与社会网络中的政治、诗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协商来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既加入个人观点,又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既积极与历史语境对话商榷,又屈从于历史语境。因此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并非特罗洛普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合力作用下的平衡与妥协,是当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同时它也对社会权力施加影响,并最终在社会话语中留下自己的印迹。因循“颠覆”、“抑制”与“协和”理论的思路,本文分析了小说中女性人物如何试图摆脱父权文化的控制,试图“颠覆”父权统治的同时,却又常受到主流文化的“抑制”。作者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述了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包括格兰科拉太太和艾米丽等女性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为一名男性作家面对父权文化时的复杂心情,揭示了个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诉说着时代的另一面。新历史主义理论视角的解读使这部小说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内涵,也为解读19世纪女性和社会关系提供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