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语境下的都市体验——穆时英小说论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y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穆时英在小说文本中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别样而丰富的都市体验。这种都市体验无疑受制于上海半殖民的历史文化语境。穆时英正是在这种半殖民文化语境中,以一种西化的或者是世界主义的文化观对现代个体进行观照和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别样的都市体验之文学景观。  通过蒙太奇等现代性手法的运用,穆时英小说首先呈示给人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眩晕之感,这种眩晕之感在深层次上对应于半殖民主体的心理眩晕体验。无论是有闲阶层在欲望与速率中遭遇的疏离感,还是都市下层的普通工人在渴望的残破中感受到的压迫,亦或是底层的流浪汉在自由的信仰与疯狂的举动中遭受的被放逐感,都表达出半殖民主体一种身体虽在而灵魂无处安放的没落与焦虑,以及人与都市的疏离感。  穆时英笔下的女性大多具有物化的特征,摩登女郎的身体被物化为都市时尚文化的一个标签,这在深层次上隐喻着都市人在物化的都市女性世界或都市景观中的自我迷失。同时,穆时英也描绘了在物化的都市世界中的一种温情乃至纯情的都市体验,或温情或纯情的都市女性以其身体的美好与内心的善良带给人们精神的安慰与灵魂的洗涤,传达出一种温馨乃至神圣的体验,也向人们展示了都市人性内涵的另一面相。  在上海半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被西方侵略的殖民现实所引发的“启蒙/革命”活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左翼革命文学的出现即有反抗西方殖民的旨向。穆时英对左翼文学的激情与喧闹保持着一份警惕与清醒,并以文学的书写质疑了传统的“启蒙/革命”知识范式,从而表达出一种独立知识分子的自省式都市体验。
其他文献
西方近代兴起的技术理性,对人的发展,对文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揭示技术理性的内涵与发展过程,以及对人、对文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如何促进人文精神与技
当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我”与“我们”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即个体话语与集体话语。新中国成立后到市场经济时代,汉语新诗的抒情主体为争取独立性而作出了不懈努力,个
该文主要内容有五个部分,并附有前言和余论.前言部分简要介绍鬼戏研究的必要性和该文的结构布局.论文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元前鬼魂信仰中鬼事叙述的发展状况,按照中国人鬼神信
该文主要从"知识分子叙事"和"女性叙事"两个角度探视徐坤小说对这两种角色的不同把握,寻觅两种叙事的共性、交叉性与不同性,力求更加全面的分析总结徐坤小说的创作风格.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