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纲要》尤其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体验到愉悦的情绪情感,能够树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该目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行动落实比较薄弱,并且在认识上尚有误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以往课程改革最大的不同即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认识。首先探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然后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两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该目标三个方面的理解。进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两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理论基础。最后揭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意义: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二部分讨论了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方面: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给中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带来困惑;农村较城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更缺失;教师以学科为本位,重教书轻育人;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成长过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社会转型期西方价值观的流入和传统文化教养的缺失;义务教育非均等化和教育不公平;应试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对立;单一的评价制度;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割裂。第三部分针对以上分析,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对策,这也是本文的重点。该部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加强传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从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看,改变教育理念,由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教师锤炼教育教学艺术,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自我体验的升华;从家庭看,要加强课内外结合,做好家庭与学校的联动与协作;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情感氛围,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积极健康的情感、端正乐观的态度、正确向上的价值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担负着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重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实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在操作层面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