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