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电针刺激为干预手段,通过对胃、小肠、大肠的合穴及下合穴分别给予单独电针刺激,观察功能性便秘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CF蛋白及SCFmRNA的动态变化,从而明确合穴与下合穴之间的效应差异,为临床行使电针疗法,应用“合治内腑”理论医治功能性便秘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引导临床选穴。 方法:购买的清洁级SD大鼠70只,按雌雄各半,分为七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EA I组(足三里)、EAⅡ组(曲池)、EAⅢ组(小海)、EAⅣ组(上巨虚)、EAⅤ组(下巨虚)。除空白组外,其余六组全部灌胃,3ml/只,每天一次,以冰水灌胃来复制功能性便秘模型。连续灌胃14日后,停止灌胃。各组大鼠正常给饲食、饮水,静察14日,至第28日造模完成。造模成功后,即可进行电针干预。各组取穴及其针刺深度均依据《实验针灸学》所提供的标准确定,用HANS-200A型韩氏电针仪,频率2/15Hz,电流强度1.5mA,观察大鼠的四肢略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一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测评效果。空白对照组不做电针干预,并与同一时间每天抓取、固定。干预10天后处死大鼠,提取结肠组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SCF蛋白的表达,后依据RT-PCR法分析SCFmRNA的转录翻译水平。 结果: 1.电针干预10天后,EAⅡ组(曲池)、EAⅢ组(小海)等两组功能性便秘大鼠粪便性状无明显改善;EA I组(足三里)、EAⅤ组(下巨虚)等两组功能性便秘大鼠粪便性状有明显差异,EAⅣ组(上巨虚)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粪便性状有明显改善,结果以EAⅣ组(上巨虚)最为显著。 2.通过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粪便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EAⅣ组(上巨虚)优于其他4组,并通过粪便形态学的变化部分阐明了不同取穴方案的作用机制和差异。 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的结肠黏膜SCF蛋白定量显著降低。电针干预后,EAⅣ(上巨虚组)结肠SCF蛋白及SCF mRNA表达极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电针干预EAⅣ组(上巨虚)优于其他组穴位;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电针干预各合穴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 I组(足三里)、EAⅣ组(上巨虚)、EAⅤ组(下巨虚)的模型大鼠结肠中SC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EAⅡ组(曲池)、EAⅢ组(小海)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结肠中SCF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验证了“合治内腑”经典理论,本经合穴与异经合穴,本腑合穴与下合穴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