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妨碍是个体在评价情景之前有意地减少努力程度或口头陈述夸大取得成功的困难程度,以保护自我价值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一种策略。在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为增强和保护有关能力的自我概念所进行的努力。一些学生为了避免被看作缺乏能力,常会预先采取回避性策略,如考试前熬夜故意拖延睡觉时间、减少练习时间、生病等。这样,如果获得的成绩不理想,那么考试前的这些行为策略就可以成为他们失败的借口,而不能将原因归为他们缺乏能力。 自我妨碍的研究在国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大学生在体育中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并验证自我妨碍的研究结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具有普遍性。本研究用自我效能和自尊这两个变量来同时预测自我妨碍,从而能更明确地揭示自我妨碍背后的动力机制。 本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二年级46名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效能问卷、自尊量表及自陈式自我妨碍量表,对自我效能、自尊与自我妨碍之间在体育考试中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自陈式自我妨碍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行为式自我妨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自陈式自我妨碍与行为式自我妨碍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自我效能与行为式自我妨碍之间也呈显著地负相关;自我妨碍对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行为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两者对成绩的影响来看,行为式自我妨碍的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