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设形成与检验是一种高级的认知加工过程,它是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在人们发现规则,形成概念,建立假说,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十年,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多种手段考察假设形成与检验的加工过程及其神经机制。大多数的研究者采用概念形成、规则发现和命题检验等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考察了这一认知活动的内在加工机制。相关研究发现,假设形成与检验有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在假设形成方面,由于研究任务和研究手段的差别,且考查的侧重点不一样,研究者们主要通过问题解决任务如火柴实验、数字归纳任务等较为复杂的实验范式来考察假设形成的神经机制,对实验结果的诠释也千差万别。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假设形成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活动在背外侧前额叶区尤其活跃。在假设形成的脑电研究方面表明,假设形成的加工过程与大脑的前额叶区的晚正成分密切相关,这一加工过程与认知背景的更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假设检验方面,相关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为之甚少。早期研究主要是采用不可解决的实验任务,在不断给予被试反馈的情况下,考察假设检验相关的脑电活动。最近一些研究者则采用类别归纳任务来考察假设肯定与假设否定情况下的神经活动。总之,对于假设形成与检验方面的脑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假设形成与检验的子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还未完善。实验一借鉴近年单刺激呈现的假设形成与检验的相关研究方法,通过对经典四卡任务进行改进并采用时间分辨率高的ERP技术,考察被试在假设评估过程中加工不同证据时的认知加工特点,以进一步理解人类假设检验这一高级认知过程。实验通过连续呈现给被试一个命题和一张卡片的两面,要求被试评估这张卡片是否证实了所给的命题。行为数据表明,与证伪条件相比,在证真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这说明被试能成功地解决假设检验任务并且表现出强烈的证真偏向。ERP分析时程锁定在卡片的第二面,结果表明(1)与逆证真条件相比,在逆证伪条件下产生了更小的P2波幅,这说明了证伪条件下存在较低的感知觉分析过程。(2)在N2时间窗口,证伪条件与证真条件相比,有一个更大的负走向,这是由于证伪引发了更强的认知冲突。(3)与证真相比,证伪条件下引发了一个较小的P3成分,这可能反映了假设评估的认知过程。(4)引人注意的是,几个实验条件中.仅仅在顺证伪条件下引发了-个晚正成分(400-600ms),此成分反映了新刺激违背了认知背景的内容,中央执行系统监控这种违反并且引发了一个增加的LPC。实验二采用修正的概念形成实验范式和空间分辨率高的功能磁共振技术,来考察在假设形成中假设收敛过程的大脑活动。通过连续呈现三个字母饼干,依次设置的假设数量是3,2,1。要求被试判断可吃字母饼干的关键特征。实验共有两种条件:假设收敛和基线条件。假设收敛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觉阶段,即没有可能的假设数量减少的过程。第二阶段:假设收敛过程,即有可能的假设数量减少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假设。第三阶段:假设形成,即有明确的可能饼干的关键特征的形成。基线条件也包括三个阶段,但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没有假设收敛的过程发生,维持着先前可能的假设数量。功能磁共振结果表明:(1)假设收敛条件与基线条件相比,在第一阶段大脑的激活区域无显著差异。但是在第二阶段,假设收敛与基线条件相比有更多的左背外侧前额叶(BA 6,9,10,46)、双侧内顶叶皮质(BA 7,40)、双侧小脑和双侧颞叶(BA 37)的激活。在第三阶段中假设收敛与基线相比,更多地激活了右内侧顶叶(BA40)、右扣带回(BA24)、左小脑和右脑岛(BA 13)。(2)在假设收敛的三个阶段中,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假设收敛但是明确假设未形成)有更多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激活(BA 6,10),双侧内顶叶(BA40)和楔前叶(BA 7),左中颞叶(BA21)和左小脑等。(3)与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明确假设形成)有更多的右中侧前额皮质(BA 9).右顶叶(BA 7.40),双侧扣带回(BA 24,32),左小脑和双侧脑岛(BA 13)的激活。实验结果说明背外侧前额叶(DLPFC)、内侧顶叶和小脑可能反应了信息的整合和工作记忆的操作。扣带回在假设收敛过程中有更多的激活,可能与相关特征的注意和不相关特征的忽略而引发的抑制控制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背侧前额叶,内侧顶叶,小脑和扣带回在假设收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两个研究中,虽然我们采用较为简单且新颖的实验范式考察了假设评估与收敛的认知加工过程,并且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认知成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实验一中,由于只考察了卡片第二面即假设评估过程的脑电活动,并没有考察卡片第一面的脑电活动。卡片的第一面对第二面的认知加工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我们也不是很清楚。第二:研究的内容对于假设评估与收敛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在实验二中我们发现了在假设收敛过程中背外侧前额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发现扣带回在认知过程中的激活情况。但是由于实验设计的不足,基线的选择过于简单,实验条件与基线条件的比较所产生的大脑激活是否反映了假设收敛的真实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此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改进两个实验设计,尝试更灵巧的实验范式,深入考察假设评估与收敛过程的神经机制。同时,进行假设形成与检验的发展性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拓宽研究的持续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