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青乡土小说的创作主体大都是有过下放插队经历的知青作家,由于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他们更易于感知城市和乡村两种决然不同的文化类型。当新时期知青乡土小说的创作经历了伤痕、反思、改革等几种文学思潮的转换后,知青乡土作家开始回归到文学的本身,以“寻根”的姿态重新回望他们曾经经历的乡村岁月,并力图从中发掘出乡村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品格。然而,知青乡土作家的这种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反思的行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乡土小说的精神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构性的状态,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五四乡土小说启蒙的思想主题,另一方面又延续了五四乡土小说所建立的诗学风格。但是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作家在继承五四乡土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诗学风格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本论文在对“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类型比较分析的方法入手,将其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通过与上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的比较来探讨“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及诗学风格上的传承与新变,从而确定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学术价值。第一章从“寻根文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作家的身份属性出发,探讨“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并将寻根文学与知青乡土小说联系起来,以作家独特的创作姿态来归纳知青乡土小说所具有的精神内涵。第二章从“寻根”视域下知青乡土小说的文本出发,细致地归纳知青乡土作家所建构的乡村社会,并从乡土启蒙的视角比较分析“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对上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及美学风格上的传承,以此发掘寻根乡土小说所传承的美学风格及艺术技巧。第三章主要论述“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在与上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的比较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变成分。在结语中,我们对“寻根”视域下的知青乡土小说的创作得失作出公正的评价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