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福建药材贸易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_ppp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明清时期福建药材贸易为切入点,分析当时药业发展及中医药的传播和影响。众所周知,福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及山多地少的地貌特征而适宜药材种植。明清时期,福建人民躬耕药材,道地药材众多。同时,福建“以海为田”和具有经商传统,为该省与国内外药材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唐宋以降,随着中国海上交通技术的不断提高,福建与海外药材贸易日渐红火。迨至明清时期,福建已形成了多条省内外及国外的药材贸易通道,加大了药业的辐射范围,使福建药材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名扬海内外。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之际,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厉行海禁”与“开放贸易”交替并行。药材朝贡虽在长时间内占据中外药材交流的主导地位,但民间药材贸易暗潮涌动。在开放贸易时期,福建药材贸易飙升,成为该省中外贸易的主项之一。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外药材贸易主要局囿于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这一时期,由于西方殖民者开拓东亚地区,越来越多的西方商船加入到东亚贸易行列,使福建对外药材贸易呈现新特点:福建药材贸易丰富了中外商品贸易的种类,国外药材的舶来,丰富了中药材宝库。反之,中药材远销海外,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医药发展;福建与海外的药材贸易,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也为福建民众特别是药材商人带来丰厚的利润。为了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闽籍商人冲破封建政治制度的束缚,部分商人不惜漂洋过海远渡重洋进行药材贸易,客观上加速了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该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犯罪控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政策。在这十年里,许多国家的犯罪率大幅度增加,相反,美国犯罪率却出现了显著下降,纽约市犯罪率下降的幅度更是远远超过了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程如果从举办主体来看,应该说发源于民办,发展壮大于国有,兴盛于多元。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民间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门类日益丰富,主体逐渐
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   家礼是王朝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