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维护草原健康、优化土地管理、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区作为研究对象,解析了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规律,结合传统统计学和结构方程模型阐释了1990-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并以陈巴尔虎旗为案例分析草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将土地利用变化与草原管理结合起来,提出草原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0-2015年,研究区耕地、林地、人工表面面积增加,草原、湿地、其他类型面积减少,其中耕地、林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其余类型相对较少。草地在1990-2000年减少面积较大,为1 309.79 km~2,耕地1990-2000年增加面积较大,为1 212.08 km~2,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2000-2010年下降最为明显,减少363.76 km~2,人工表面面积2000-2010年增加最大,为162.52km~2,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净减少213.15 km~2,减幅21.52%。(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经济+农畜因素+气候变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农畜因素驱动占主导地位(路径系数最大为-0.84)。显著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为城镇化率(因子载荷最大为0.95)、第三产业增加值(因子载荷最大为0.83)、牲畜数量(因子载荷最大分别为0.95和0.90)。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主要受人口分布和结构影响,草地受畜牧业因素影响明显,建筑用地受城镇化和经济因素影响较明显。(3)案例研究表明,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以来,陈巴尔虎旗草原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其中草地放牧利用和割草利用面积分别为83.00×10~4 hm~2和80.29×10~4 hm~2。割草场和放牧场草原平均生物量由2010年的8.72×10~3 kg/hm~2、7.68×10~3 kg/hm~2,分别提高到2019年的12.93×10~3 kg/hm~2、11.12×10~3 kg/hm~2,草原植被长势向好。2019年,陈巴尔虎旗除宝日希勒镇外其他苏木均达到草畜平衡,宝日希勒草畜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割草地面积有限,冬春季饲草不能满足需求,导致季节性失衡。(4)研究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草地及割草地退化、人类活动增强和湿地萎缩等。本文针对草地保护与建设,提出按照“五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建议,将土地利用变化与草原畜牧业管理结合起来,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管理建议与对策,为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草原管理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创新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克服了传统统计方法的缺陷,同时处理潜变量及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了不同时空尺度下区域经济、农畜因素和气候变化三大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的大小和方向,定量研究了不同驱动要素间的因果关系,为草原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