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纳米泡增强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反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中都有重要作用。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控制炎症的发展,因此准确检测及评估MPO体内活性可有效诊断炎性疾病。鲁米诺在MPO催化下发出蓝色光,可用于炎症检测。然而,短波长蓝光组织穿透性差,难于用于深部炎症检测,且该方法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差。超声成像具有便捷、经济、实时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在超声造影剂的增强对比下,能清晰显示深部组织的微血管结构。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掺杂荧光染料的纳米泡(Nanobubbles,NBs),NBs不仅能作为能量转递载体,实现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及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将鲁米诺产生的蓝光转换为近红外光,实现深部组织的炎症检测;同时NBs还能作为对比成像剂用于超声造影成像,结合超声、生物发光的优势,实现对炎症部位的实时、高空间分辨率的双模态成像。研究表明自发光NBs作为能量转移载体,通过BRET和FRET过程将鲁米诺产生的蓝光红移为红光,实现深部组织基于MPO活性的炎症成像。该方法在炎症模型鼠中,相较于单独注射鲁米诺,其光信号提高了24倍。此外,NBs作为超声对比剂,表现出与商品化超声对比剂类似的超声增强效果,但其粒径更小、气体浓度更大。在乳腺癌肿瘤模型中,该方法有效成像肿瘤部位MPO活性,而NBs经超声成像显示肿瘤部位解剖结构和血管发展,成功实现双模态成像。此外,多次注射并未出现可检测的生物毒性。因此,该方法可非侵入性、高灵敏地成像炎症疾病。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相关技术逐渐成为图像分类识别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传统方法的人脸识别技术,识别精度不高,实现过程较为复杂,并且光照、姿态、表情以及遮挡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人脸特征提取,算法的鲁棒性比较差,因此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算法可以更高效地提取深层次的人脸特征,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技术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使得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技术成为人脸识别的主
运动动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动词,其语义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俄语"идти、ходить"与汉语"走、来、去"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对运动形式、运动方向的关注不同,导致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等院校都引进了很多大型精密仪器,这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传统的封闭自守的管理方法存在着管理不善、使用率
针对北方旱作农业区化肥滥用、畜禽粪肥施用量不明的现状,通过连续2 a的有机肥培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梯度水平下施用畜禽粪肥对旱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生物学性状、光合生理特
1998年4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收治精索扭转患者1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年龄14岁~46岁,平均25岁.左侧精索扭转6例,右侧扭转4例,发病到手术时间6天~5天,10h以内
尽管目前很多学者针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在课堂上被忽略的课外阅读篇章部分却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探讨在目前大班教学中师生、生生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