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亚洲象种群维持与生境保护是我国西南沿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中之重。然而,大规模的热作种植扩张和工程建设等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亚洲象生境丧失和严重破碎化,区域人象冲突频发,引发生态与经济贫困,已直接威胁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探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并揭示其对亚洲象适宜生境的影响机制,是实现亚洲象生境保护与恢复的前提与基础,对沿边地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缅沿边亚洲象残存的跨境流域——南滚河流域作为案例区,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融合光谱、纹理和地形因子等多元信息,对1988年Landsat TM和2018年Landsat OLI影像进行分类,基于后分类对比变化检测方法探明近30年间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基于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图,结合亚洲象物种出现点数据,运用赋值累乘法和ENFA模型分别评价了 1988年和2018年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并分析亚洲象适宜生境格局及其景观指数分异规律;采用LandTrendr时序变化检测算法,诊断南滚河流域1988-2018年间年际森林扰动过程及其扰动强度,以及森林扰动变化对亚洲象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8-2018年间,南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转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橡胶林种植扩张导致毁林最为明显,缅甸境内森林扰动强度高于中国;(2)南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扰动导致亚洲象部分生境丧失,与此同时生境间的连通性也随之降低;(3)南滚河流域内亚洲象生境丧失过程表现为生境由边缘向内部逐渐萎缩,最后趋于稳定的状态;(4)抑制以橡胶林为主的热作种植扩张,构建中-缅跨境生态廊道,扩大现有保护区范围,建立亚洲象跨境保护区,以提高亚洲象适宜生境连通度,是实现南滚河流域亚洲象种群保护、减少人象冲突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