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明治26(1893)年7月迁居下谷龙泉寺之后,樋口一叶的作品从原来的恋爱小说开始向社会小说转变。从这一时期到“奇迹的十四个月”开始为止,在樋口一叶仅发表的3篇小说中,有2篇就是以拯救孤儿为主题的小说。如《琴之音》中的渡边金吾、《暗夜》中的高木直次郎,这两位主人公在年幼时代沦为孤儿,在少年时代却又被社会歧视并异化。他们性情怪癖、对社会不满,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作品中,这两位主人公都曾受到过救助,但是,最终却依旧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本文首先从这一时期樋口一叶文学的变化入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琴之音》和《暗夜》进行解读,围绕作品中的孤儿和拯救者以及拯救手段展开讨论,进而深究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批判。第一章中首先对樋口一叶文学做简要的文献综述介绍。其次,对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对樋口一叶转换期的文学进行介绍。围绕明治26(1893)年7月搬迁至下谷龙泉寺到“奇迹的十四个月”开始的这段时间内,一叶的生活和创作情况以及一叶文学的变化展开探讨。第三章则对《琴之音》进行文本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孤儿金吾的形象,对当时社会中因贫困导致家庭破裂以及孤儿人数增加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在考察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明治时代政府的救助制度和民间的救助活动的情况来探究金吾未被拯救的原因。随后,对拯救者森江静的身份进行再探讨,进而论述一叶对日本政府所提倡的贤妻良母口号所持的反叛态度。最后,通过分析“琴之音”的古典性和从音乐中寻求拯救的空想性,来探讨暗含在作品中的社会批判。第四章中主要对《暗夜》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对松川宅这一空间进行论述,在比较松川宅与其周边环境之后,表明松川宅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其次,对直次郎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部落民身份,进而探讨明治时代的青年为了在社会立足而努力奋斗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待遇的社会现状。此外,通过对松川兰的女菩萨形象和女夜叉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女菩萨幻影所暗示的悲剧以及女夜叉形象的意义。最后,对直次郎暗杀失败,松川一家行踪不明的结局进行解读,揭示明治时代巨大的阶级差异下孤儿难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做如下阐述。首先,通过以上两篇小说的分析,对明治20年代出现的孤儿问题、巨大的社会地位和贫富差异中孤儿难以生存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在努力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东西文化相互冲突、封建与近代共存的明治国家像。其次,在对琴之音、女菩萨的古典性和幻想性进行论述之后,可以发现,这些幻想性的救助方式其实是对现实生活中孤儿未被救助的这一社会现状的讽刺,由此可见樋口一叶对明治政府的批判。此外,对贫民救济、部落歧视等问题的关心显示了樋口一叶在思想上的社会主义倾向,她所蒙生的这种问题意识,比同时代的泉镜花和岛崎藤村都要早一步,这也体现了一叶在这一方面的先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