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空间性意象为主要描绘对象,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人对于诗意空间的特殊偏爱,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最终指向意境的呈现,无意境则无中国山水画。意境不仅是对山水画诸空间意象的一种统摄和升华,也是艺术创造者于尺幅之中所追求的超越于时空局限的理想世界,更是艺术欣赏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心灵栖居地和灵魂止泊之所在。论文绪论部分,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性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论述角度,结合相关的专著和期刊论文,综合、全面地梳理了古代山水画意境空间的研究现状。通过综述发现研究者注意到了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但对意境的空间构成、特征和表现价值,以及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性所折射出中国古人的空间理想等问题很少细致阐释。基于此,文中以山水画空间性为切入点,结合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旨归——意境,深入山水画的内核,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空间特色为意境空间。第一章结合刘禹锡“境生于象外”这一重要命题,指出山水画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在于:山水画意境的生成既依托于各空间性意象,又超越于具体意象,不仅弥补了具体意象的局限性,更拓宽了意象的内涵与深度,增添了其超越性质素。进而从生成角度来探讨山水画是如何超越具体意象而呈现出意境空间性特质,即起于兴会,以空间的时间化为动力,通过诗意气氛场的形塑,最终呈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第二章继续探讨山水画意境空间的超越性特质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影响山水画空间美的建构,集中体现便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整体、辽远、冲淡、虚静、体道五大特质自始至终的贯穿与追求,这五大特质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渐次深化与沉潜,构筑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魅力;第三章立足于欣赏层面,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山水画的意境空间,梳理出这种超越性的空间美最终升华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四大空间理想,以及山水之可居可游高于可行可望,并以此来探讨这其中所透露出的艺术家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最后,从总体上,对山水画意境空间进行反思,梳理出其“桃源式”空间的本质,即凝固的时间性、张扬的空间性、遮蔽的政治性,这是艺术家们所精心建构出来的理想空间,在使主体精神与心灵得以自慰与满足的同时,又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者,对广大现实生活的逃避或无视,二者,对特殊精神趣味的偏爱、对桃源世界的极度痴迷,又导致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度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