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村受制于当地稀缺、匮乏的资源水平,无法依靠固有资源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动力,村庄发展出现“后继无人”、经济发展乏力和基础设施损毁等现象。而要更好地解决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需借助外来资源帮扶。“干部驻村”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工作的创新,在干部驻村的制度安排下,驻村干部通过自身“一根针”,整合各种渠道资源,形成“千条线”,将外部资源输入贫困村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驻村干部的社会资本在资源获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驻村干部资源获取逻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其资源获取成效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文章在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已有关于驻村干部、村干部、社会精英等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并对福建省省派第四批与第五批驻村干部进行电话访谈,构建了驻村干部在官员晋升锦标赛的动力前提下,动用自身与派出单位的社会资本对贫困村所需要的发展资源进行获取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访问福建省派第四批197位驻村干部得到一手数据资料,并结合省派第四批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总结汇报文件,进行了统计描述与实证分析。探究了驻村干部社会资本中的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交往、行政级别、派出单位性质和派出单位支持力度,以及驻村干部胜任力方面的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扶贫责任意识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程度,通过最后的回归模型验证假设,最终揭示出驻村干部社会资本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效应。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为:驻村干部的社会资本中受教育经历对其资源获取成效的影响不显著。驻村干部的工作经历、社会交往经历、行政级别均对资源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派出单位的影响更是十分重要,派出单位的强弱与重视程度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驻村干部资源获取的工作成效。此外,在胜任力方面,驻村干部岗位适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对资源获取影响不显著,而扶贫责任意识则与资源获取呈显著正相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完善驻村干部选拔与培训机制,加大岁驻村干部的选拔甄别力度,从根本上提升驻村帮扶的工作效率。并且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各项培训,提高其扶贫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其资源获得方面的工作成效。强化对驻村干部的激励与表彰,努力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本与派出单位的社会网络与政治影响力,发挥其扶贫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平衡派出单位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构建帮扶资源蓄水池平衡各单位资源,实现驻村干部之间的互通互助,避免因为单位资源的差异形成贫困村新一轮的贫富差距,同时建议各单位建立专门的扶贫帮扶部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