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沙眼衣原体质粒缺陷菌株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分析目的:分析沙眼衣原体质粒缺陷菌株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动态。方法:用流行的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野生菌株(wild type,WT)及其相应的质粒缺陷菌株(plasmid-free,PF)建立人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感染模型,分别测定各衣原体菌株具有感染性的子代原体的动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用间接免疫荧光观察不同感染时间点包涵体形态。结果: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有质粒株较无质粒株的包涵体形态更大。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不同菌株的生长趋势一致,但有质粒菌株产生和释放衣原体子代感染性颗粒更多。结论:有无质粒衣原体菌株在呼吸道上皮的生长状况不同,提示衣原体质粒直接介导宿主细胞-沙眼衣原体相互作用,对衣原体子代感染性颗粒的释放和感染传播有作用。第二部分沙眼衣原体质粒在新生鼠肺炎中的作用目的:模拟垂直传播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构建沙眼衣原体新生鼠肺炎模型并探讨衣原体质粒对致病力的影响。方法:将出生24h内的48只BALB/c新生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WT组感染有质粒的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野生菌株,PF组感染同型无质粒菌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予相同剂量PBS处理,正常组无处理。于4、7、11d各处死4只取标本,逆转录PCR检测肺组织内omp A基因m RNA水平;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病理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肺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α及IFN-γ。报告基因分泌型胚胎碱性磷酸酶(SEAP)实验体外检测TLR2、NF-κB激活。结果:感染后肺组织衣原体培养阴性,而omp A基因m RNA检测及MPO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证实WT及PF菌株皆可感染新生鼠肺,引起间质性改变伴中性粒细胞浸润,PF组的肺组织病理评分(1.10±0.19)及PMN计数(21.06±10.92)均低于WT组(分别为1.44±0.17和43.90±17.17),P值分别为0.048和0.005;ELISA示WT组新生鼠肺内TNF-α(623.35±37.23)和IFN-γ(2206.83±854.22)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为470.93±20.83和737.97±79.89)升高(P值分别为0.000和0.038),而PF组(分别为531.59±34.14和1099.86±427.39)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SEAP实验显示,PF株可激活TLR2信号(F=483.199,P=0.000),但程度较WT组有下降(P=0.000),激活NF-κB的能力明显受限(F=229.884,P=1.000),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沙眼衣原体质粒缺乏使其感染肺部的致病力减弱,可能与衣原体质粒潜在的致病因子影响TLR2及NF-κB的活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