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合同法》自实施以来一直备受争论,其中有关《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成为争论的焦点,也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基于理论和实践背景,本文以劳动合同期限和企业解雇难度为切入点,就《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关注,第一,《劳动合同法》是否对劳动合同期限产生了影响?在不同地区、行业类别和企业之间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第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企业解雇难度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不同的企业、不同提起诉讼主体和不同提起诉讼原因之间变化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研究《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和2013年CHIP数据以及中国裁判文书网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件判决文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总体上,从劳动合同期限和企业解雇难度两个指标来看,《劳动合同法》并未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产生限制性影响。首先,《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群体的长期合同签订比例并未出现明显上升,但是在不同地区、行业类别、企业之间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次,在企业解雇难度方面,与2007年相比,2013年企业在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件中的败诉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企业的赔偿数额仅有小幅度上升。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加快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法律制度的执法监察力度。第二,企业在完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应加大力度使劳动法律制度落实到位,更好的遵守劳动法律制度。第三,劳动者应在提升权益保障意识和对劳动法律法规熟悉程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