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泰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阿尔泰山的研究多集中于造山期各阶段的演化以及对各造山期时限进行厘定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相对而言,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带剥露历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开展阿尔泰造山带造山期后冷却历史和隆升剥露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大型山脉形成以后的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随着裂变径迹分析技术的日益完善,以磷灰石为代表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已经成为揭示造山带剥露时代和速度、构造地形演变以及热史演化的有效手段。低温年代学方法记录了地壳上部几公里范围内、百万年尺度的岩石移动信息,为定量恢复造山带古地形提供了一种不错的选择。本文以阿尔泰山南缘地区为研究对象,对51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分析,取得了研究地区中-新生代剥露特征的低温年代学新证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29±5~110±8Ma之间,年龄分布直方图呈正态分布,主要分布于50~95Ma,采自不同部位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是区内构造隆升剥蚀作用的体现。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45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本文联合运用年龄-封闭温度法,冷却曲线模拟法计算验证剥露速率,其中早白垩世至晚白垩晚期(约120~85-75 Ma),剥露速率为0.058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85-75~60-50 Ma),剥露速率为0.063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次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低温年代学可以重塑岩石样品所经历冷却历史,根据地温梯度估算相应的地层剥蚀量,然后再考虑均衡作用、气候、构造等影响因素,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论文尝试着对研究区的晚白垩纪(90 Ma)以来的古地形进行了定量的恢复,并给出了恢复图。
其他文献
介绍太平湖大桥钢管悬链线拱采用主扣塔分离的无支架缆索调装方法,针对该方法提出相应的施工控制方法,在该桥中,提出利用动态调索法与定长扣索法结合的综合法控制拱轴线形和标高
百多年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发展中如一刹那,相对难满百年的人生,倾尽的是全部生命,而对百年树人的教育机构,却恰逢其时,既有了相当的人文积淀,又充满了时代的朝气,回顾天津美术学院110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诊断妇科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2012年3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20例患者均进行了B超检查,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