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且城区不透水面积加大,暴雨时城市道路径流量激增,城市内涝时有发生,且道路径流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在道路排水中,雨水口是道路雨水径流收集的关键。实际降雨重现期未超过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时,许多市政道路或小区积水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之一是雨水口排水不畅或泄水能力低下而引起的未能较快排除地面积水。此外,在传统道路排水过程中,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只以迅速排水为目的的设计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健康发展的要求,大量道路表面污染物未经任何拦截措施直接随道路径流冲刷至市政管网,对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其实,道路雨水的收集、转输、净化、利用或排放都存在可以优化的地方,以缓解以上一系列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径流雨水控制难题。故针对目前道路排水系统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我国城市雨水口在设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与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荐选用最大允许过水断面宽度作为雨水口排水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校核指标之一,而不是仅以路面积水深度为判断雨水口设计是否合理的依据;道路设计宜采用复合横坡形式,以便在减小道路横向淹水宽度的同时增加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截留效率;绿地中雨水口的高程应进行调节,使其高于绿地以有效延缓汇流峰值时间,从而间接提高雨水口排水能力。(2)以我国道路雨水口欠缺截污措施为出发点,全面查阅与总结了国内外雨水口截污措施及其装置的分类和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雨水口截污措施设计的基本思路,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自行设计截污雨水口的实际使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装置截污滤网规格为300μm时SS去除率为28%,是1mm孔径规格滤网的2倍,但堵塞较为严重。故雨水口截污装置应根据不同下垫面类型中颗粒物粒径分布选择与设计,以保证在一定污染物去除率下截污装置不会频繁堵塞。(3)以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补充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为背景,提出了雨水口与渗滤树池联合应用的径流控制措施,对比分析了渗滤树池之于传统树池在道路雨水管理上的优势,并给出了渗滤树池与传统排水系统(雨水口、排水管道)衔接设计方法,概述了树池的一般性结构设计,包括收水口结构、预处理措施、种植土层与蓄水层以及树种的选择等。(4)在规划场地中渗滤树池布局与设计,应首先计算以场地年径流体积为控制目标时所对应的树池面积率,并设计与核算单位树池的部分参数(如株距、单位尺寸、进水口与出水口尺寸等)。以北京地区为例,若控制65.4%的年径流体积,树池面积率约为6%,在株距不小于4m的情况下,应选用规格为1.8m1.8m的树池最为合理与经济。此时,对于降雨重现期P=1a时,峰流量削减率为74.0%;当重现期P=5a时,峰流量削减率仍达53.3%,可见树池渗滤系统对道路径流峰值削减效果显著,可改善区域管线综合排放能力。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道路径流体积与污染控制体系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为新建区雨水系统设计和旧城区雨水系统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