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三年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水彩画家王可大教授。恩师王可大教授平日里主要是以水彩、油画作为创作的媒介,尤以水彩画创作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东北的乡土题材入画,风格温婉而含蓄,内蕴深沉;在表现手法上“神乎其技”,刻画上细致入微而又不失生动雅致,真乃我辈学习之楷模。所以平素里常以王老师为榜样,模仿其创作方法去描绘笔者家乡“桂林”之风景。除了手法上较之导师有差距外,更重要的是在王老师的作品的背后有一种深深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深深的感染着我们,直击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空间,唤起观者的想象和共鸣。而此种“乡土情结”到底为何物,吾一直都在找寻,但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而不得。细细想来此种“乡土情结”并非只是停留在画面的外在形式,而更像是画面背后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正是这种“精神内涵”与观者之间的互动体现出画家创作的意图。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拜读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后,长久困扰笔者的疑问终于得到解答。在《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乡土情结”被作者称之为“呼愁”。而这种“呼愁”有着丰富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内涵,它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音乐,绘画乃至民族情感和认知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也体现出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意味”。体现在文字上的是在《伊士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作者对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细腻而深入的描写。“呼愁”已经渗人到了每个伊斯坦布尔人的“血咏”当中,内化为人们对于生活艺术的本质看法,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再外化为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独特面貌和独特感情的认识——它是躲在风景背后的风景。所以在我们的风景画创作中不但是要表现出对象的外貌,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到城市的风景背后这座城市所独有的“呼愁”,及“呼愁”形成的复杂原因。决定“呼愁”形成的各种复杂因素杂糅在一块形成了我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特质”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让我们可以透过画面的外在形式真正了解画面背后的“深意”。在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莫克的《从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被称之为“呼愁”的东西,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正是“这个角度”使得我们平常看似简单的事物显得如此生动感人,从而激发出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本文意在探讨隐藏在绘画题材之外的“内蕴精神”,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高度去探讨绘画的意义及可能。并结合作者个人的创作体会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是从对《伊士坦布尔一一座城市的记忆》文本的解读开始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呼愁”一词的来源及意义,并比较伊斯坦布尔和桂林之间“呼愁”的各自特点和形成的内在原因。2、探讨了“呼愁”和绘画创作的内在联系及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决定作用。3、结合自己的创作说明“呼愁”对于笔者绘画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要探索隐藏在画面形式背后更加本质的意义,是对于绘画意义及本质的探素,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