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文言文中,《浮生六记》以其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和哀婉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林语堂被这部文学作品所深深打动就不足为奇了。精神情感上的共鸣、生活方式及人生价值上的共鸣使林语堂“发愿将这部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以便让西方读者了解在清朝曾有一对可爱夫妇,他们过着简单、淡泊名利的生活。由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经过十次修改之后,终于在1935年得以出版,出版后立即在英语读者中引起轰动。据说该译文最能体现林语堂的翻译技巧。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文化差异、文化杂交和后殖民等角度对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着重分析了林的翻译策略、得失优劣和文化特色之美。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有许多的增译、删译文甚至改写,这并不符合那些重视忠诚,视忠诚为评价译文唯一标准的传统翻译理论家的要求,但是林语堂的译文却大受欢迎。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但是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却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的翻译要遵循的首要的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在翻译《浮生六记》时译者采用了增、减、编、述、缩、并、改等翻译策略。根据黄忠廉对变异现象下的定义,林语堂所采取的策略被认为是一种变异。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不仅符合地道英语表达的要求,而且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本文作者在目的论三个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从林译本选取的例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为了达到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采取了变异的翻译策略,他对变异手法的掌控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