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41万人,在岗约26万人。就江苏省而言,近几年来,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应届毕业生总数仅次于公务员考试人数。在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居高不下的现状下,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情况也不容小觑,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内或任村“两委”职务期间辞职、另谋它业。据笔者所在课题组调查,大学生村官选择在聘任期内辞职、另谋它业的超过30%,而选择聘任期满之后留村任职的不到20%。大学生村官为何在当初毕业时拼尽全力挤进体制内,而在聘期内又主动脱离体制或者选择聘任期满之后不再留村任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角色冲突有哪些表现形式?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又有何影响?本文研究是以归纳思路,通过表象揭露实质。运用分层按比例抽样方法,选取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内的若干乡村展开问卷调查,以及对重点个案展开深入访谈与观察,通过对该群体做出特征分析,归纳角色冲突的表现,揭示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影响,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冲突问题,形成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合理引导大学生村官群体实现角色转换。研究结果表明:(1)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种心理与情感状态。不少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后,遇到的第一道门槛,或是听不懂方言,与村民交流困难,或是在风俗习惯上难以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直接诉求主要是,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在事务性工作上提供帮助,比如在子女教育、农业技术方面给予指导;而乡、村干部除了要求其完成事务性工作之外,重点还要求大学生村官能在创业项目、创办合作组织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突破。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很难协调好多方面的期望要求,给自身带来了压力。(2)角色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模糊,对工作中要扮演的角色缺乏“角色认同”以及我国村落文化的差异性、封闭性,对大学生村官这个外来群体产生排斥,这需要长时间磨合,非一日而蹴,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在财政补贴上的脱节和不到位,使得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收入差异过大。在考核标准上,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将创业指标提到核心位置,与“大学生村官适应性”、“做实事”并列成为三大标准,成为角色冲突的一大诱因。(3)角色冲突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这种流失包括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流失,就是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或者期满之后,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另谋它业,脱离原来的村子,而隐性流失,则是在岗期间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职责。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角色冲突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是造成大学生村官主动放弃农村职位或者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缓解大学生村官角色冲突,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尤其是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帮扶以及大学生村官在主观方面做好角色的定位,并在农村实践过程中逐步转变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