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生产力是反映其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以多年生克隆植物为主的草地生态系统中,无性繁殖是地上植被变化,种群更新和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中,无性繁殖生产力又会受到水分和氮素的双重限制和驱动。目前,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生产力对水分、氮素响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水肥条件对二者相关关系影响这一问题还缺少相关研究。本论文以东北草地建群种——羊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氮肥、灌溉以及水肥耦合的不同处理,在进行无性繁殖对水肥条件响应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羊草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之间的关系,阐明“两大”驱动因子变化下,半干旱草地羊草以至根茎型禾草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之间的形成关系,以及如何提高草地生产力的科学问题,为今后的草地科学管理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发现:(1)施肥、灌溉以及水肥耦合处理能够影响羊草无性繁殖性状的变化。水肥处理条件有利于总子株密度及克隆繁殖体密度的提升,在无性繁殖时期尤为显著。施肥、灌溉以及水肥耦合处理条件下均可提高羊草总子株生物量和无性繁殖构件生物量,且三种处理中水肥耦合处理对于二者的增加效果明显优于灌溉以及施肥处理。(2)施肥、灌溉以及水肥耦合处理能够影响羊草有性繁殖性状的变化。不同水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羊草种子产量,且水肥耦合处理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当年进行水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羊草小花数、结实粒数与结实率与千粒重(P<0.05),对羊草抽穗数及抽穗率则没有显著影响。(3)在水肥处理条件下羊草总芽密度和总子株密度以及克隆繁殖体密度与单位面积抽穗数不具有相关性;总子株密度及克隆繁殖体密度在种子收获后的无性繁殖期与每穗结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二者增长幅度相较,每穗结实粒数增长更大;水肥条件下羊草无性繁殖构件生物量在种子成熟时期和果后营养期,均与其种子产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种子产量增长幅度相比于无性繁殖构件生物量更大。综上所述,施氮、灌溉以及水氮耦合处理条件能够促进无性繁殖生产力的发展,并显著提高有性繁殖生产力,水肥耦合条件下效果最佳。可见,尽管羊草具有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较弱的生态学特性,其种子生产力也素有“三低”的弊端,但当生境中水分、氮素充足条件下,二者均可得到促进。这为草地生产力的恢复以及草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