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白纹伊蚊触角感受器,唇瓣感受器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分类及触角神经叶的形态和结构,理论上是研究白纹伊蚊感觉机理的基础;实践上可以由结构预测功能,对防治白纹伊蚊及控制白纹伊蚊传播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方法:本研究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白纹伊蚊触角、唇瓣上的感受器进行观察,同时通过Cajals水合氯醛法、H.E染色对白纹伊蚊的初级感受中枢神经—触角神经叶进行研究。 结果:(1)根据感受器的外部特征,白纹伊蚊触角共观察到七大类感受器:Ⅰ.毛形感受器Ⅱ.刺形感受器Ⅲ.锥形感受器Ⅳ.耳形感受器Ⅴ.小腔锥形感受器Ⅵ.Bhm氏鬃毛Ⅶ.鳞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又分为Ⅰ1.长毛形感受器、Ⅰ2.短毛形感受器,共约550根,每个感受器内有1~2个感受神经细胞支配,为嗅觉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分为Ⅱ 1、Ⅱ 2两类,分布于鞭节各小节,共约106根,每个感受器由1个感受神经细胞支配,为机械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分Ⅲ1、Ⅲ2、Ⅲ3三型,分布于整个鞭节,共约90根,每个感受器有1~2个感受神经细胞,为嗅觉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共观察到两根,为温度感受器;小腔锥形感受器分别在鞭节第13和第1小节,各2根,每个感受器由2个感受神经细胞支配,为嗅觉感受器;白纹伊蚊触角感受器、唇瓣感受器、触角神经川一的研究中文摘要B6hm氏鬃毛成簇状分布在柄节和梗节,数量众多;鳞形感受器分布在柄节和梗节,总共二十多个。(2)唇瓣位于口器末端,其上密布着数量众多的感受器,主要有三种类型:长毛形感受器、短毛形感受器、微刺。长毛形感受器为味觉化感受器,在各唇瓣每一腹侧10根,背侧5根;短毛形感受器形态与长毛形感受器类似,为味觉感受器;微刺密布于整个唇瓣,推测具有机械感受功能。(3)触角神经叶位于触角根部下方中脑内,呈球形结构,直径在40卿左右,内含约35个神经纤维球,接受来自感受器的神经轴突,为感受作用的初级中枢神经。 结论:白纹伊蚊的感受通道由外周感受器、感受器神经元和中枢感受神经系统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外周感受器对气味物质进行接收,感受器神经元对气味物质信息进行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则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引发肌体的行为反应。本研究主要就这三个部分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研究,较完整、直观的阐述了白纹伊蚊的整个感受通道,对揭示白纹伊蚊的感觉机理及提高对其的生物防治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