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竞技运动中,高焦虑状态已然成为运动员正常发挥的隐形杀手。根据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Eysenck,Derakshan,Santos,&Calvo,2007)可知,焦虑会干扰个体注意控制能力,进而影响行为表现。而最近有研究(Englert,Zwenmer,Bertram,2015)发现,充足的自我控制资源可以充当缓冲剂,减轻焦虑对操作成绩的消极影响。此类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将注意控制理论与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Baumeister,Vohs,Tice,2007)结合之后可以预测,状态焦虑干扰注意控制能力的抑制与转换功能,而自我损耗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预实验探讨诱发中国研究参与者自我损耗的誊写任务。对经典的英文E-crossing任务进行改编,将英文文章调整为中文文章,并要求参与者在抄写的过程中去除汉字最常用的笔画“横”,以诱发出因抑制习惯性反应而产生的自我损耗效应。结果发现:损耗组感知到的任务难度、努力程度以及自我控制均高于非损耗组,且Stroop反应时更长。实验一考察了状态焦虑对抑制功能的影响以及自我损耗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呈现噪音、电击以及任务成绩设置高压力情境,进而诱发参与者的状态焦虑。42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损耗组与非损耗组,并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反向眼跳任务,以获得抑制功能眼动指标——眼跳潜伏期与错误率。结果发现:状态焦虑干扰抑制功能(即高焦虑下,参与者的眼跳潜伏期延长);自我控制资源充足时,焦虑对抑制功能的消极影响降低(损耗组,在高焦虑时的眼跳潜伏期更长,而非损耗组,在高、低焦虑时的潜伏期差异程度较小)。实验二考察了状态焦虑对转换功能的影响以及自我损耗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同样通过噪音、电击以及任务成绩设置高压力情境,进而诱发参与者的状态焦虑。42名参与者被随机分为损耗组与非损耗组,并在高、低状态焦虑下完成混合反向眼跳任务,以获得转换功能眼动指标——眼跳潜伏期与错误率的转换代价。结果发现:状态焦虑干扰转换功能(高焦虑下,参与者的潜伏期转换代价更大);自我控制资源充足时,焦虑对转换功能的消极影响降低(损耗组,在高焦虑时的潜伏期转换代价更大,而非损耗组,在高、低焦虑时的转换代价无显著差异)。结论:1)状态焦虑干扰抑制与转换功能,这支持了注意控制理论,即高焦虑水平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控制能力;2)自我损耗在状态焦虑与注意控制能力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这支持了将注意控制理论与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结合后做出的预测;3)本研究迁移到运动领域的意义在于,提示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与比赛中,应注意对焦虑水平的控制,还应重视对自我控制资源的预防或者补偿作用,保证比赛水平的正常发挥。